第三十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 第三節

吳從龍的擔憂,卻也不算全是杞人憂天。正如唐康所猜到的,皇帝趙煦的的確確是迫於兩府的壓力,而不得不點頭同意接納遼使,然而石越也低估了趙煦不甘心受人擺布的心意。這一次的議和,雖然朝中有韓維與範純仁極力主持,可即便是在禦前會議中,也是態度分化的。其中樞密副使許將、刑部尚書李清臣、翰林學士蘇軾、工部侍郎曾布、權太府寺卿沈括、權知軍器監事蔡卞、職方館知事種建中等七人立場皆十分鮮明,全靠韓維與範純仁一再保證和議條款絕不會辱國,又用數十萬的流民問題向他們施加壓力,禦前會議這才算勉強達成一致。然而,分歧仍然存在。趙煦年紀雖輕,但對於“異論相攪”這等家傳的帝王之術,卻是毫不陌生。對於一個新掌握權力的君主來說,臣子們之間出現大分歧,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利用他們的矛盾趁機得利,樹立起自己的權威,這也算是必修的一課。更何況,這一次的政策,的確是趙煦所無法接受的。

因此,他故意在向太後面前說出石越、韓忠彥是霍光這樣的話來。而這句話也不出他所料很快便流傳出去,許多本就不滿的人、望風承旨的人、對石越與韓忠彥有私怨的人,立即讀懂了這句流言的意思,在他的鼓勵下,彈劾當政者的奏狀,便如雪片一般飛進宮中。

讀“彈章”這種東西的技巧,此前太皇太後跟他說過,後來清河也說過、桑充國也講過,趙煦早就知道,絕大多數的“彈章”中,總免不了要有些不盡不實、誇大其辭的話——太皇太後、清河、桑充國所說的重點,當然是希望他既能分辨這些,又不要因此而拒諫。要做一個好皇帝,最重要的當然是兼聽則明,倘若因為“彈章”中存在些誇大不實之語,便扔到一邊,不去留意其中的可取之處,這很容易就會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而被奸臣所利用。許多自以為聰明的君主,便都栽在了這個弱點上。

道理雖然早就懂得,可真的見識到之後,趙煦卻仍然禁不住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反感。

譬如這一次,有不少人便在奏狀中,將石越罵了個狗血淋頭,稱他不過徒有虛名,宣撫三路,自開戰以來,卻是每戰必敗,故聞敵而喪膽,又懼怕朝廷問罪,是以才又生出議和之意,全然不顧出征之初的豪言,甚至將他與後蜀的王昭遠相提並論。又稱皇帝當日下《討契丹詔》,明言“凡敵未退出吾土而有敢言和者當斬於東市”,石越身犯此令,縱皇帝念及往日功勞,不將他賜死,也不當再以軍權付之雲雲。

趙煦固然對於石越有許多的不滿,但是要說他是後蜀的王昭遠之流,他還是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的。那王昭遠原是五代末年天下間一大笑柄,他在後蜀掌握大權,就自比諸葛武侯,先是自不量力,傻乎乎想要與北漢夾攻宋朝,結果不僅聯絡北漢的使者半道叛逃宋朝,還引火燒身,引來宋軍攻蜀。他至此還是十分狂妄,蜀主令他率軍抵抗,他還聲稱“取中原如反掌”,哪料到最後連戰連敗,一路逃跑,竟被宋軍活捉,後蜀也因此亡國。那些人將石越與王昭遠相比,就算是趙煦,也覺得未免誣之過甚。雖說開戰以來連戰連敗,可宋軍卻從未亂過陣腳,若是那些個敗仗也要算到石越頭上,連趙煦也覺得冤枉了一些。

可盡管如此,這些“彈章”,仍然不失為趙煦手中得力的武器。

這便是身為萬乘至尊的好處。如果他願意,他依然可以將這些連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當成石越的罪名,加以問責。

當然,做這種事會面臨多大的阻力,趙煦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他也只是想想而已。給石越一點壓力就可以了,真的要罷掉他的話,現在還不是時候。

“官家!”龐天壽躡手躡腳的進來,打斷了趙煦的遐思,“守義公仁多保忠已在殿外候旨。”

趙煦“唔”了一聲,連忙收攏思緒,道:“宣他進來罷。”

這是仁多保忠回京之後。小皇帝第一次召見他。其實這談不上有何特別之處,即便是很親貴的皇親國戚,也不是天天能見著皇帝的。辦了差遣回來,皇帝見或不見,都是很尋常的事情。然而,不管怎麽說,仁多保忠這次卻是以敗軍之將的身份回京,因此總是有些許的尷尬與忐忑。陪著韓拖古烈一行抵京之後,仁多保忠去太皇太後靈前哭了一場,又上了封請罪的劄子,便回到府上,閉門不出。就這麽著關在家裏兩三天,沒想到皇帝突然又說要召見他,這不僅是讓他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而且還有點受寵若驚、感激涕零的感覺。

仁多保忠離開汴京的時間其實很短,然而在再次回來之後,宮裏面的情形,便已讓他頗有物是人非之嘆。垂簾時期宮中最得勢的陳衍與清河郡主,如今都已是昨日黃花。陳衍在忙太皇太後的山陵之事,而清河郡主則退居家中,深居簡出,整日替太皇太後念佛誦經。曾經炙手可熱的兩個人,幾乎是轉瞬之間,便可以讓人看到他們淒涼的下場。而如今宮內的權貴,搖身一變,換成了李舜舉、龐天壽、童貫三人。尤其是李、龐二人,極得新帝的信任,李舜舉官拜入內內侍省都都知,這是從五品的高官,“內臣極品”,是大宋朝宦官所能做到最高位置,號稱“內宰相”;而龐天壽雖然只是從八品的入內省內東頭供奉官,但他是一直跟著皇帝的從龍之臣,自非尋常內侍可比。再加上內西頭供奉官童貫,這三人,都是當年雍王叛亂之夜,曾經拼了死命保護小皇帝的宦官。因此,這其中的酬庸之意,倒也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