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 第一節

太平中興十二年,冬十月庚戌朔,十五日,癸亥。

這一日,正是二十四節氣中所謂的小雪,大河以北已經進入朔風凜烈的孟冬,而對整個黃河流域的宋朝農民來說,這時候都是忙碌的時節,許多作物需要在此時收獲,地裏的小麥,也需繼續好好看護。但在這一年,至少在河間府、莫州地區卻是沒有多少農業存在了。到處能見到的都是荷戈持矛,腰挎大弓的士兵,偶爾能見著的平民,不是俘虜,就是被抓去服苦役的奴隸。

此時無人能精確統計宋朝在河北地區損失了多少人口。在宋廷官方的人口統計中,除非某個家庭中沒有男丁,才會記錄下女戶主的名字,否則他們只會統計負有納稅義務的男丁,只有在需要賑濟災荒時,他們才會由地方官府臨時性的統計包括婦女在內的全部人口的數量。而實際上,對農戶的統計已經是一個難題,更不用說還有廣泛存在的數量令人咋舌的隱戶。在戰爭開始時宋廷對計劃南撤百姓的河北八個州的人口估計是超過兩百萬,而事實上,雖然有些州縣幾乎是虛驚一場,可最終卷入戰爭的地區也遠不止這個八州!

盡管南逃的百姓數以十萬計,已經給宋廷構成沉重的壓力,但是幾乎可以肯定,在卷入戰爭的百姓中那仍然只是屬於少數。即使遼軍談不上格外殘暴,但直接或間接的因這場戰爭而無辜死去的百姓也肯定遠遠超過二三十萬這樣的數字,而被遼軍擄走的人口更不知道有多少。

一些百姓被遼軍驅使隨軍承擔各種勞役,臨時充作家丁驅使,甚至被迫直接協助他們作戰;還有更多的百姓則被陸續送往遼國國內,少數安置在上京,大部分則被送到東京道。對於遼國的君臣們來說,他們或許會選擇在那兒建立起大量的直接效忠於遼國皇帝與契丹貴族的漢人州縣,這不僅能帶來長久而可觀的收入,也無疑有助於制衡渤海人的力量。此外那邊還有遼國的出海口,若想要將擄獲的人口變成直接的收入,也必須在東京道進行。用最保守的估計,已經被送至遼國的百姓也肯定已經超過了十萬,也許有二十萬甚至更多,而這些人中,至少會有兩三成死於路途之中。

但還有更多的人口沒有來得及運走。因為宋軍沿途的襲擾,還有被擄宋人規模雖小卻持續不斷的起義暴動,都大大延緩了遼人轉移被擄百姓的速度。不去計算那些分散隨軍的被擄百姓,僅僅在肅寧、君子館至莫州一帶,就還有十幾萬被俘的宋朝百姓被分散看管。

或許是命運弄人,自蕭阿魯帶冀州之敗後,高革的任務,竟然便是負責看管、鎮壓這十幾萬“奴婢”。

盡管蕭阿魯帶之敗與高革其實沒有多少關系,但按大遼的軍法,高革也必須受連坐之罪。幸好他有襲破觀津鎮、繳獲宋人大量輜重之功,又有同僚為他求情,才算將功折罪。但他沒有任何背景,而蕭阿魯帶顯然也已經在皇帝那兒失寵,自顧不暇,更不能幫到他什麽,順理成章的,他便被打發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差遣。對於高革來說,盡管他也不想繼續對宋朝作戰,可如今的這個差遣卻更加令他飽受折磨。

在眾多的“擄獲”當中,擁有一技之長的各種工匠、身強力壯的男子、以及略通醫術者,這三類人被視為相對貴重的財產,首先被挑選出來,送往東京道,於是在暫未送走的人中,女人占到很大比重,然後便是體格較差的男子——大部分情況下,遼軍為了嫌麻煩,是不會擄掠老人與小孩的,而是讓他們自生自滅,因此擄獲當中這二者很少。韓拖古烈回來後,盡管兩國又已經重燃戰火,但遼國皇帝為了表達投桃報李之意,又向河間府釋放了數千名幾近奄奄一息的老幼宋人。這件意外的事件讓高革很松了一口氣,雖然皇帝也許只是做了一個順水人情,這些人若繼續留在這邊,鐵定都熬不過一個月,不是被餓死也會被凍死,這樣的話對遼主一點好處也沒有,將他們扔給河間府,既算是還了宋人不留韓拖古烈等人之情,又多多少少給河間府的宋軍增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但即使如此,如今還在高革看管之下的那些“擄獲”的境況,也令人不忍目睹。他們每日只能得到一點點食物,絕大部分人也沒有禦寒的衣服,每天都有人死去,被隨隨便便挖個坑埋了。

諷刺的是,也便因為這個原因,每天都有各種高革以前想都想不到的達官貴人派人來找他,只因為他可以決定哪些“擄獲”可以先行被送回遼國——誰都不希望自己的“財產”有過大的損失。為此,高革得罪了不少人,卻也攀上了許多關系。其中最顯赫的,則莫過於當今皇帝的堂弟鄭王耶律淳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