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 第一節(第2/8頁)

耶律淳的父親和魯斡是當今的皇太叔,在耶律乙辛之亂時,耶律乙辛曾經想過擁立當時還很小的耶律淳,這樣他就可以與其時頗有實權的和魯斡結成聯盟,但是後者明智的拒絕了他,而是選擇了站在當今皇帝一邊,盡管在平叛方面,他並不積極。而事後,和魯斡亦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不幸的是,盡管本身屬於漢化較深的一支宗室,又是與皇帝血緣最近的近親,可和魯斡在太平中興的權力鬥爭中,卻站在了許王蕭惟信一邊,結果受到蕭佑丹毫不留情的打擊,直到幾年前,蕭佑丹才原諒他,讓他出任東京留守。父親的錯誤也連累到耶律淳三兄弟,耶律淳雖然已晉爵為鄭王,但已經三十歲的他,一直只擔任一些宮廷閑職,此番他率三千私兵隨皇帝南征,亦未獲重用,只是一直跟在皇帝身邊。但他在戰場雖未立寸功,打草谷卻收獲頗豐,僅他私人擄掠的“奴婢”,便有兩三千人,更不用說還有各種貴重財物——並且所有這些,此時都已經隨他的一部分私兵一道,被安全的送回了遼國。

這其中高革自然出力不少。皇帝對這個堂弟與他一家子,既沒有特別討厭,也沒有特別喜歡,但耶律淳一家的影響力,在太平中興年間的大遼,卻的確衰退得很厲害。所謂的“皇太叔”近於一種尊稱,那只是契丹古老的繼承傳統的一種殘存痕跡,而非實際上的繼承順位。因此,高革的幫忙,絕非理所當然的,而耶律淳也心知肚明。

雖然只是和魯斡的幼子,但三十歲的耶律淳因為出色的漢學修養,被認為很有機會在朝廷中擔任要職,高革曾經聽到過一些傳聞,若非發生戰爭的話,這位鄭王殿下很有可能被派到南朝汴京擔任駐宋正使。而另一些傳聞則說倘若兩朝議和成功的話,這位鄭王殿下也是大遼送往南朝的質子的首選……不過,高革肯幫耶律淳出力,原因倒很簡單。他對這位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溫文爾雅又顯得英明能幹的鄭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好感。而對於他的這份差遣,高革則近於自暴自棄——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莫州,這固然是因為絕大部分的“擄獲”都安置在莫州,但更重要的,卻是他根本不想去肅寧——因此,得罪誰,幫助誰,高革完全是憑感覺行事。

然而,盡管高革有意無意的想要遠離這場戰爭,但幾乎戰局的每一個變化,他都能很快的感受到。

雖然在大遼,高革如今只是一名無足輕重的將領,麾下統率的不過三千渤海軍——還是由各次戰役中被打散打殘的部隊拼湊而成的。但莫州卻正好處於重要的聯系孔道之上,因此,每一點風吹草動,他馬上便能有所感覺。

進入十月份以後,局勢的變化是如此明顯。

在蕭忽古保障了官道的安全之後,遼軍便加快了南北運輸的節奏——這次南征,並非是大遼過往所熟悉的那種戰爭,他們事先也主動做出了許多的調整,比如讓傷兵提前歸國,讓一部分家丁押運先期的擄獲回國,如此可以有效的減緩補給壓力。盡管如此,在戰鬥以外的部分,遼軍仍有許多的不足,直到戰爭進行了半年,這些方面的運轉,才看起來變得像模像樣。

可這樣的改變,卻產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後果——在遼軍中,不乏許多位高權重的人,私下裏認為這是南征馬上就要結束的征兆!一時之間,謠言四起,軍心浮動,整個河間、雄莫地區,不僅士兵們對結束戰爭翹首以待,甚至傳言不少重臣都在皇帝的金帳中公開議論退兵之事,對耶律信不利的言論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膽。連耶律淳有一次來莫州,也私下裏勸高革做好退兵的準備。

雖然高革心裏對此大不以為然——一撥押送糧車的隊伍數日之前才經過莫州,押糧的將領告訴他,因為戰爭的緣故,五京皆提前征收秋稅,如今南京道各州的秋稅基本已經征完,大部分都已經運至析津府與涿州,如今兩城之內,糧草堆積如山。這可絲毫看不出皇帝與耶律信有撤兵之意——然而,諷刺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似乎是坐實了這些謠言。

十二日,南京急報至金帳,易州失守。而且,宋軍是自河東而來。靈丘、飛狐都已被宋人攻克!

這件事情很難被瞞住。

易州與金陂關的漢軍全部降宋,耶律赤僅以身免,容城也已向吳安國投降。宋軍如今已經能夠抄掠遼國境內通過雄州的官道。南京道從未如此緊張,那裏已經有一百年未逢兵亂了。

此事帶來的震驚可想而知。不過真正讓人擔憂的,卻是在耶律沖哥的奏章沒有到來之前,無人知道西京究竟發生了什麽——雖然此時沒有收到可靠的報告,但人人都能猜到,最起碼飛狐一失守,蔚州多半也不會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