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三八年(1937年12月~1938年3月) 迷失東京(第2/4頁)

一向沒什麽棱角的米內也站在了廣田一邊。最後近衛首相說:“那也只能這樣了,按照廣田外相和末次內相的意見辦。”

多田沒辦法,回到陸軍參謀本部,連夜舉行會議,最後決定向內閣服軟。

這是陸軍最為奇異的一次服軟。

多田就是這樣一個人,有自己的觀點,而且這個觀點在當時往往是明智的,但就是缺乏堅持觀點的勇氣和力量。

1月16日正午,東京電台廣播員播發了政府的聲明:“帝國政府今後不再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對手。”

這就是第一次近衛聲明。

這個聲明很難說充滿了近衛的意志。

不以其為對手,相當於在不宣戰的情況下,兩國斷絕了外交關系,所以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啟程回國,隨後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也返回東京。

從政略上講,東京的這個決定是非常倉促和愚蠢的。

陸軍參謀本部雖然有個戰爭指導課,但整個國家沒有一個穩健的戰爭指導機構。即使開戰後設立了大本營聯席會議,仍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的軍事戰略和外交政略是分開的。此時,中國雖然在戰場上失敗,但國家戰略卻一步未失;而日本,盡管前線不斷取得勝利,但軍事的勝利沒法轉為政治的勝利,而是隨著軍事勝利的繼續,使局勢陷入日本根本沒法解決的復雜狀態中。

當然,現在日本人還沒意識到這個決定的不靠譜。別著急,他們很快就會發現。

東京作出這個決定後,隨即出台了一個“不擴大”方針,計劃最遲到1938年7月,把駐中國的兵力減少三分之二,在華中方面,把第9、11、101師團撤回國,留下第3、13、18和台灣混成旅;在華北方面,調回第10、16、20、108、109、114師團,只留下一個第5師團。

但計劃如果不實施的話只能是計劃,前線的戰事還在一步步推進著。

早在南京陷落後,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就想把華北和華東兩片地區連起來,也就是進行打通津浦線的作戰。但被多田駿和參謀本部作戰課長河邊虎四郎拒絕,河邊發電報給華北方面軍的作戰課長下山琢磨大佐,說:“部隊只能在膠濟線(青島到濟南的鐵路)警戒,不可南下作戰。”

下山在回復中說:“隴海線(連雲港到寶雞的鐵路)北面和膠濟線南面之間的地域,還有十多萬沒受打擊的中國軍隊,給予痛擊是極有必要的。”

河邊的回復是:“如果要打,頂多也是將敵人一時擊退,或使其陣地南移,結果對我們來說,只是擴大了占領區,牽制了更多兵力而已。”

在這種觀點的對峙下,折中出台了一個占領青島的計劃。

青島歷來被日本人看做是自己的地盤。仗打了幾個月,青島還沒拿下,在他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即使是多田與河邊,也贊成攻取青島,連接起膠濟線。

按參謀本部的計劃,以華北方面軍的總預備隊,也就是板垣征四郎的廣島第5師團為主力進行青島攻略。

此時板垣的參謀長是櫻田武大佐,下轄第9旅團(旅團長國崎登),轄長野佑一郎第11聯隊和山田鐵二郎第41聯隊;第21旅團(旅團長坂本順),轄片野定見第21聯隊和大場四平第42聯隊;騎兵、野炮兵、工兵、輜重兵各一個聯隊。

但這時候海軍想插一腿,搞來搞去東京最後的決策是,兩面合擊青島,把登陸任務交給海軍陸戰隊,第5師團則沿膠濟線東進。

問題出現了。

此時第5師團正在保定集結,趕到青島需要多日。在這種情況下,病了一陣剛來上班的陸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下村定,擔心海軍陸戰隊獨自完成對青島的占領,於是命令剛參加完南京迂回戰的國崎支隊坐船在青島登陸。

但日本海軍先發制人,提前了行動時間,最後還是跑到陸軍前頭了:1月10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青島。國崎支隊登陸已是4天後了。又過了幾天,老板垣才氣喘籲籲地帶著師團司令部甩開後面的大部隊趕到青島。

青島陷落後,下村定的職位被橋本群接替。

指揮杭州灣登陸是下村個人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他的另一個記憶點則是1945年秋天作為日本帝國最後一任陸軍大臣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下村和橋本交班時,提了一個建議:不等中國喘息,在華東日軍的策應下,華北日軍沿平漢線直下,穿越中國第1戰區而直下武漢。這個作戰計劃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徐州周邊中國第5戰區的野戰軍還沒被肅清。在這種情況下進攻武漢,即使可以擊破正面的中國軍隊,自己的左側背也會暴露(華北的主攻部隊是否夠用也是個問題)。兵行詭道,作戰的本質就是冒險,三國時鄧艾走陰平小道,穿越險山直下成都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