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三八年(1937年12月~1938年3月) 迷失東京(第3/4頁)

但橋本群也屬於穩健派,對下村的提議表現出猶疑,他認為現在部隊最需要幹的事兒就是休整,最好大家都抱著槍睡上兩個月。由於自己已經走人,下村也就沒有堅持自己的建議,冒險但有極大價值的直攻武漢的謀略被擱置了。於是我們看到了後來的歷史:1938年的春天,日軍沒有直下武漢,而是步步為營地打徐州。當然,即使按下村的計劃,也不可能迫降中國,但卻可以給正向西南大後方轉移的中國造成極大的困難。

這叫人聯想到戰爭末期,1944年底,岡村寧次接替畑俊六出任在華日軍最高司令官後,很快就制定了以兩支最強日軍第3師團和第13師團為主力合擊重慶的計劃,1945年的湖南雪峰山會戰實際上是其中一部分。假如岡村早一年上任的話,後來的局面未嘗可知。但偏偏過於求穩的畑俊六長期擔任最高司令官,使歷史在這裏出現一絲神秘的模樣。

所以說歷史的改變很多時候都來自於細枝末節上。而決定細枝末節的,則是相關位置上的那個人。

橋本上任第二天,作戰部戰爭指導課(課長崛場一雄)搞了個昭和13年(1938年)陸軍用兵指導大綱。按給出的計劃,最晚在1941年結束戰爭。

隨後橋本帶著大綱去參加內閣的碰頭會。

在會上,話多的還是內相末次信正,他跟橋本說了兩點,一是內閣拿不到陸軍確切的有關國民政府想法的情報,二是要求立即進攻武漢和廣州(末次倒是意識到馬上攻占武漢的價值)。

橋本在日本軍中屬於老實人,但老實人也有發怒的時候,那位本應負責國內事務的大臣實在是喧賓奪主了。

橋本告訴末次,無論打哪兒,前線的軍隊都要休整一段時間。

說完居然就走人了。

回去後,橋本把作戰課長河邊虎四郎喊來,叫他把這個意見通知陸軍大臣杉山和次官梅津美治郎。請注意,橋本用的措辭是“通知”,而不是“征求”。

橋本隨即在參謀本部召開整軍會議,先是把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從南京調出來,回歸華北方面軍建制。然後對華東日軍進行了布置:

牛島貞雄第18師團駐杭州;

伊東政喜第101師團駐湖州;

第6師團在蕪湖一線。師團長谷壽夫在1937年12月28日已經被調回國內,新師團長由稻葉四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8期,大阪人)擔任;

第5師團國崎支隊也回歸華北方面軍建制;

藤田進第3師團主力在鎮江;

吉住良輔第9師團主力在蘇州;

荻洲立兵第13師團主力開往安徽滁縣警戒;

第11師團天谷支隊接替第16師團警備南京(1938年1月16日達到,一周後最大的屠城惡魔第16師團啟程離開南京)。

橋本隨後又把末松茂治第114師團從華東調到華北待命。同時,把國內的旭川第7師團轉調中國東北,加強對蘇聯的警備。

橋本最後一個動作,是直接“注銷”了柳川平助第10軍的番號。

這還不算完。

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已被叫回東京,實際上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在國際上引起公憤而被撤職。橋本不但將第10軍番號取消,而且下令改華中方面軍的番號為華中派遣軍。此時,陸軍教育總監畑俊六大將出任新司令官,參謀長則是河邊虎四郎的哥哥——“七七事變”的主角之一河邊正三,但武藤章依舊擔任副參謀長。

畑俊六,日本帝國最後一位陸軍元帥。

他與松井相似,說的是相貌、身高,都是個小老頭的模樣,矮小奇瘦。隨後幾年裏,除了短時間做軍事參議官和陸軍大臣外,一直都擔任日軍在華最高司令官。

畑俊六上任後,下達的第一個命令,是叫荻洲立兵的第13師團向北掃清淮河一線的中國軍隊。

荻洲帶領師團司令部進抵安徽滁縣,隨後把主力推進到池河(定遠縣東南)一線,然後迅速攻占了淮河南北岸的鳳陽、蚌埠、懷遠和臨淮關。但任務也僅僅是這些。所以在2月10日,荻洲師團占領臨淮關後,就計劃把主力拉回滁縣。

但不料此時風雲突變!

北面原本在膠濟線一帶的磯谷廉介第10師團沿津浦線迅速南下,荻洲師團於是被電令在原地待命,作好繼續向北攻擊的準備。

到底發生了什麽?

展開1938年春天的日軍作戰地圖,會發現華北方面軍第1軍主力還在山西轉戰;山東方向的第2軍,占領濟南後,前鋒推到濟寧、蒙陰、青島一線。按當初多田駿通過河邊虎四郎傳達給寺內壽一的命令,第2軍的部隊只能留在膠濟線附近。橋本群上任後,雖然擱置了下村定快速奇襲武漢的計劃,但這個方案並沒在他腦子裏完全消失。雖然保守如他,但畢竟坐在作戰部長的位子上,不得不考慮直接進攻武漢的作戰價值,況且連內相末次信正都想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