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寄生胎(第5/6頁)

時間截止到公元971年,這時的趙匡胤是四十五歲,趙光義是三十三歲,趙德昭是二十歲,三人之間的年齡差距不過是十二年。表面看,趙家真是人丁興旺,壯盛滿堂,但天子之風不同於庶民之風,這是尷尬更是危機。而對趙普來說,這就是機會。

砸!趙普決定,不管趙匡胤這時是否同意,他都要搶先把棍子掄圓砸過去。他相信,只要變成了事實,就會逼著趙匡胤作出選擇——不是說在他趙普和趙光義這個親弟弟之間的選擇,而是在帝國的安全,和趙匡胤兒子們的幸福之間來選擇!

他就不信了,趙匡胤到時會不幫他。歷史都無數次地證明過了,殺兄弟是多麽的必要,就算只看當時,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就連劉鋹和劉繼元那樣的蠢材都知道登極之後,還知道把所有的兄弟都砍了清掃隱患呢,何況是趙匡胤!

趙普搖了搖頭,都在笑自己多慮了。事實上這都不需要什麽理智的判斷,只需要動用一下人的生物本能就能懂得怎麽做……何況,他又想起了從前,他不是沒砸過趙光義。就在建國之初,趙匡胤先是封弟弟為禁軍殿前司都虞侯,之後又加封到開封府尹。這時趙普不幹了,他硬生生地把趙光義禁軍將領的頭銜給擼了下來,在軍與民之間只能任選其一。

那時趙匡胤沒有二話,非常支持。

思前想後,萬無一失,而且趙普還越想越樂觀,越想越興奮。試看前景,砸倒趙光義之後,於公為趙匡胤守住了皇位,於私會讓自己宋朝臣子第一人的身份更加穩固,還會趁機結恩於宋朝的第二任接班人……諸班好處,何樂而不為?

並且更妙的還有一點,那就是趙匡胤的本性。此人有些牽著不走,打著倒退,不管是真是假,在一些利益極大的紛爭面前,喜歡躲在幕後,不管自己多熱切,都要讓別人半強迫地做事——比如陳橋兵變。呵呵,那好吧,像上一次一樣,這次的惡人還是由我來做……趙普躊躇滿志地想,這件事馬上就做!

什麽?風險?

哈哈哈哈,趙普大笑,此生做過沒風險的事嗎?富貴險中求,風光在頂峰。就這麽幹了!

事情開始了,也早就結束了。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要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麽,就讓我們從一份表格開始吧。

時間:公元971-973年之間;

地點:不確定,從宋朝的都城開封起,遍布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

人物:趙普、趙光義,以及雙方各自的戰友加親信;

起因:趙普要壓制趙光義;

過程:缺失;

結果:……要怎麽說呢?如果說趙普是在公元973年,被趕出京城時,才知道自己失敗了的話,那麽,就真是太蔑視這位宋朝開國第一元勛,第一位獨任的宰相了。

在這之前,有無數的證據表明事件的每一個進程,優勝劣汰,一目了然。

首先,在公元972年的9月份,某一天趙普照常上班時,到達長春殿等著趙匡胤召見時,突然感到身邊少了點什麽。稍一遲疑,他發現了,原來是他的老朋友,樞密使李崇矩不見了。是病了嗎?趙普以首席大臣的雍容風範向左右詢問,得出的結果卻是李崇矩也上班了,只是從此以後,他另到一屋辦工。

事情很小,趙普卻突然一身冷汗。他一下子反應過來,壞了,他犯了趙匡胤的大忌——專權。這真是無可救藥的大失誤!他和李崇矩的身份合起來正好是宋朝的軍政大權,可是他們居然上班在一起,下了班還成了兒女親家!

要命的是,這種事還沒法解釋,越解釋越糟。從此之後,李崇矩接連降級,到公元973年的3月份,原樞密使、鎮國軍節度使李崇矩已經降到了左衛大將軍。

截止到這裏,還是沒有記載能證明趙普與趙光義之間曾經發生過什麽。就連李崇矩的降職,都是由李自己收受賄賂,自作自受。

之後的事情就突然間急轉直下,當年的4月份,趙匡胤突然下詔,命重選“堂後官”(相府屬吏),並規定從即時起三年一換。這樣趙普多年的親信手下,立即被裁撤一空。到了6月,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人還記得雷德驤嗎?那位闖進趙匡胤的講武殿,對皇帝大喊大叫,說趙普貪贓,然後丟了兩顆大門牙的硬漢?

這人現在又出事了,他遠在商州,做戶部參軍,和當地的知州也處不來,被人再次抓住把柄,從商州貶到了大西北的靈武。這事會跟趙普有關系嗎?按說一朝宰相,對已經貶到外任的一個芝麻小官還會繼續找碴尋事?太高看姓雷的了吧。

可是雷德驤的兒子不這麽想,他跑到京城去告禦狀,說是趙普在背後搞鬼,並且千辛萬苦地找到了相府幾個屬吏的汙點。這件事的結果是趙普的一個親信被處死,其余的被杖決除名。而雷公子被授予秘書省正字。至於他為什麽當上了官,天下人就都看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