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公元前126年的春天,一輛馬車,載著一個二十歲的青年,馭者不斷揮動絲鞭,四匹雪白的駿馬撒開著腿飛跑,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著名城市。

這個青年生得眉清目秀,長身玉立,衣著樸素整潔。隨身帶著許多竹簡、木板,準備把所看到聽到的事情,隨時記錄下來。他這次旅行的目的是訪求古代史書,向老人們訪問古代遺事,調查了解各地情況,是一次學術旅行。

他叫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縣南)人。父親司馬談,做漢朝太史令的官。太史令在政府中是專管天文歷法的官員,司馬一家從很古時代就專管天文歷法,到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前782)還兼管周朝歷史資料的保管和編寫。到了司馬談,除了繼承世代相傳的天文歷法和歷史的家學以外,又跟著名天文學家唐都學天文,有名的學者楊何學《易經》,黃子學道論。精通各家學說,學問很好。他很鐘愛這個兒子,一心一意要教育司馬遷繼承世代相傳的家學,親自講授指點,在閑暇時,還和兒子講論諸子百家流派,所見所聞的史事。司馬遷讀書非常用功,兒童時從師就學會了當時所通行的文字,十歲就念古文——《左傳》《國語》《世本》等書,到二十歲時已經博通群書,有了廣泛的知識、很紮實的基礎了。

這一年,司馬談為他兒子安排了一次學術旅行,接觸實際,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結交朋友。

根據司馬遷所著《史記》裏有關這次旅行的記載,大致情況是這樣的:他到過長沙,在《屈原賈生列傳》裏說:我讀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很為他的志向所感動。到了長沙,又親眼看了屈原投水自殺的地方,想象中有這麽一個形容憔悴、滿腔抑郁的愛國詩人,在這兒行吟、躑躅,他忠於君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卻落得這樣下場,徘徊沉思,不禁傷心落淚。順便看了九嶷山,傳說中舜安葬的地方。到江西廬山,考察了夏禹疏浚九江的情況。在山頂獨坐,恍惚看到平原上濁流滾滾,洪水滔天,老婦幼兒,隨波呼號,牲畜家具,互相擠撞的慘象。一會兒又看到一群短衣赤腳的漢子,其中有一個身材特別高大的在指手畫腳,他摩頂放踵,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采用疏浚的辦法,導水入河,終於戰勝了洪水,這是何等的勤勞、智慧和毅力啊!接著到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參觀傳說中的禹穴。(1)到江蘇姑蘇(今江蘇蘇州),遊覽了五湖,領略了煙波浩渺、一望無際的內湖景色。(2)參觀了楚國春申君黃歇的故城,發出“宮室盛矣哉”的感慨。(3)到淮陰,當地人民說:淮陰侯韓信在當老百姓的時候,志向就和眾人不同,母親死了,雖然很窮,備不起棺槨,卻找了一個高敞空曠的地方葬下,準備日後在墓旁可以安置萬數人家。司馬遷聽了,就跑去看,果然是這樣的情況。(4)

北上到山東,沿途考察了許多河流的水利情況。在過去齊國、魯國的都城,和一些戴著高高的帽子,寬大的衣袖的學者們,商討學問,反復辯論,觀察孔子的遺風余韻。到曲阜時,還看了孔子的廟堂和保存著的車服禮器,看到學生們在那裏按時學習禮節,儀容端正,隊伍整齊,看了又看,竟舍不得走。(5)在薛,看到地方上的青年人,大多數有點粗野,和鄒、魯地方文縐縐的風氣不一樣,便打聽緣故,說是從前孟嘗君在的時候,招致了各地方任俠的有各種本領的人到薛來,有六萬多家。從這件事證明,孟嘗君以好客自喜,確是名不虛傳啊!(6)在漢高祖發跡的豐、沛地區,訪問了許多老人,談了舊事。還看了漢初功臣蕭何、曹參、樊噲、滕公等人的故居,他和樊噲的孫子他廣是朋友,他廣也告訴了他漢初功臣許多軼事。(7)西向經梁、楚,這是戰國時代戰爭頻繁的地區。在大梁之墟,訪問信陵君時代的夷門,原來就是城的東門。徘徊門下,仿佛想見當年信陵君親自執轡,車騎簇擁,夷門監者侯生,一個七十歲白須白發的窮老頭子,在車上高坐,信陵君執禮愈恭,路人聚觀,從騎竊罵的情景。(8)當地人都說,秦國攻魏國的都城,引河水灌城,城墻壞了,守不住了,魏王只好投降,秦就滅掉魏國。人們的意見,認為因為魏國不用信陵君,所以國家削弱,以至於亡。司馬遷研究了當時歷史情況,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認為秦滅魏是當時人民要求統一的必然結果,魏王即使有伊尹那樣的賢臣輔佐,也還是抗拒不了的。(9)

在《史記·龜策列傳》裏,司馬遷說:我到江南,了解南方人的生活習慣,訪問了許多年紀大的長老。他們說沿江一帶人們有養龜的習慣。很有意思,我也是南方人,四十年前在一個朋友的家裏,看到院子的水池裏就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龜。隔了兩千多年了,江南人民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可見司馬遷觀察事物是很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