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學者玄奘(第3/4頁)

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經過六代國王的不斷營建才建成的。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研究《大乘》兼十八部,以及《俗典》《吠陀》等書,語言文字學、邏輯學、天文學、醫學、術數等科。寺中通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十人,其中之一就是玄奘。長老戒賢法師是印度當時最偉大的學者,精通一切經典,玄奘從他受學,成為高足弟子。

玄奘回寺後,同學師子光講《中論》《百論》,破《瑜伽論》,玄奘兼通二論,和會二宗,著《會宗論》三千頌,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齊聲道好。有一個婆羅門外道立義四十條掛在寺門,並聲明有人能破一條,斬首相謝。玄奘叫人把榜取下撕掉,和他辯論,立義明確,婆羅門理屈辭窮,說我輸了,把頭給你。玄奘說不必,你跟我為奴吧,婆羅門很喜歡。玄奘研究小乘所制的《破大乘義》七百頌,有幾個地方有疑問,就問所伏婆羅門有沒有研究過,說聽過五遍。玄奘就要他講,弄清楚了,寫成《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申大乘義,破小乘義,戒賢法師和全寺同學都稱贊“以此窮核,何敵不亡”。玄奘便赦免了所伏婆羅門,讓他自由。婆羅門到東印度,向鳩摩羅王宣揚玄奘的德義,鳩摩羅王很欽佩,立刻派人來請玄奘去講學。

玄奘在鳩摩羅王處住了個把月,戒日王也發使來邀請,問到秦王破陣樂,玄奘一一陳說。又讀了玄奘的《破惡見論》,非常欣賞,叫全國學者討論,無人能破。便決定召集諸國學者,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巴雷利城)舉行辯論大會,討論玄奘的著作。

這個會規模非常大,有十八個國王參加,大小乘學者三千多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那爛陀寺也來了一千多人。請玄奘作論主,宣揚大乘,並由那爛陀寺明賢法師當眾宣讀《破惡見論》,又寫一本掛在會場門外,征求不同意見,一直過了十八天,沒有一個人發言。最後按照當地習慣,玄奘乘大象巡遊會場,隨從高唱:“中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過了十八天,沒有不同意見,大家要知道。”到場學者替玄奘起名字,大乘學者稱為“摩呵耶那提婆”,漢譯“大乘天”。小乘學者稱為“木叉提婆”,漢譯“解脫天”。中國學者在國外得到這樣高的學術榮譽,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玄奘在印度所發表的論文都是用梵文寫作的。馬鳴的《起信論》有漢文譯本,印度倒失傳了。玄奘答應印度學者的要求,把漢文本的《起信論》譯為梵文,流傳五印度。回國以後,又奉唐太宗的命令,譯《老子》為梵文,玄奘邀集了許多道教學者,討論研究,譯成梵文,流傳印度。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玄奘辭別戒日王歸國。戒日王除了供給沿途費用以外,還派人通知所經各國供應人馬,一直到達唐境,歸途比之來的時候是順利多了。到於闐後,派人送信到長安報告唐太宗以歸國情況,唐太宗很喜歡,要他立刻回長安,沿路都著地方官迎候。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百姓聽說他回來了,夾道歡迎,萬人空巷,連路都走不通了,只好住在城外,第二天才能進城。他帶回來經典五百二十篋,六百五十七部。

從貞觀十九年三月起,一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64)二十年中,玄奘用全力作翻譯工作。唐朝政府從各地調來證義學者通解大小乘經論的十二人,綴文學者九人,字學學者一人,證梵語梵文學者一人,和記錄、抄寫人員,幫助他工作。顯慶元年(公元656)又特派朝廷大官於志寧、來濟、許敬宗、薛元超、李義府、杜正倫等幫助看閱譯文,有不穩便處,隨手潤飾。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文人也參加了翻譯工作。

玄奘對工作非常認真,愛惜時間,連一分鐘也不輕易放過,每天都按計劃工作,萬一白天有別的事延誤了,一定要在晚上補足。晚上睡得很少,五更便起床讀梵文原本,用朱筆標點次第,準備好當天的譯文。到黃昏時,還對學生講授新得的經論。

翻譯的方法也有了改變。過去譯經的辦法,梵文是倒寫的,第一步照樣直譯,第二步再把文字倒過來,符合漢文語法,第三步由文人整理詞句,往往任意增損,有時會把整段或者主要的意思漏掉。玄奘對漢、梵文都有很高的造就,翻譯時由梵本口授漢譯,意思獨斷,出語成章,文人筆錄,便可披玩,不但正確譯出意思,文詞也斐然可觀,翻譯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對梵文底本也采用多本互校的方法,如《大般若經》梵本總有二十萬頌,玄奘得到三個本子,翻譯的時候,遇到文有疑錯,便用三本互校,仔細對比,方才定案,這種審慎的態度,也是前人所不曾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