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學習明治維新:袁世凱最終將大清引向立憲改革(第2/8頁)

接下來,我們要說到老袁的老本行——軍隊改革。這方面他比較有經驗,所以整個大清的軍隊改革實際上都是他負責的,他也兼任了朝廷練兵處會辦大臣。老袁參照德、日等國的做法,把大清的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個序列,規定常備軍服3年兵役後退為續備兵,又三年為後備兵,再三年退伍為民,但遇有戰事,這些人又可以征調入伍。這是我國軍隊史上第一次有如此科學的梯隊化設置,但更加科學的是具體到每一支軍隊的改革。

大清之前的軍隊都是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每營為500人左右,若幹個營再組成規模再大一點的軍隊,編為前路軍、後路軍、左路軍、右路軍、中路軍之類,而且在兵種上基本都為步兵。這在拿著長矛大刀對砍的時代還可以,但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以步槍大炮為武器的大規模戰爭需求了。於是,袁世凱負責編練的新軍開始把基本建制擴充為——“鎮”(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師),人激增到12500人左右,鎮下面依次設有協(旅)、標(團)、營、隊(連)、排、棚(班)。每鎮以步兵為主,同時設置炮兵、騎兵、工兵和輜重兵,很顯然,在擴大基本建制的同時還考慮了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需要。

到1905年,袁世凱練成新軍6鎮,這已經是大清最重要的一支國防力量。當然,不出意外,老袁又在這些軍隊裏培養了大批嫡系軍官,他們就是後來的“北洋軍閥”。

在教育領域,沒有中過舉的袁大人最重要的改革,自然是在1905年聯合張之洞等人奏請朝廷廢除科舉了,不過袁大人並不是仇視高等教育,他也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總督直隸期間創辦的各類新式學校簡直數不勝數,比如南開學校,這是今天南開大學(著名校友周恩來)的前身;陸軍大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軍事類大學;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這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著名校友蔣介石);北洋法政學堂,這是我國第一所法政專科學院(著名校友李大釗)。更加難得的是,老袁還熱心女子教育,比如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女子師範學校——北洋女子師範學堂(著名校友鄧穎超),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北洋女子醫學校,等等。

經濟領域的改革應該是老袁花費心血最多的地方,他規定,直隸新官員上任之前一律先去日本學習考察3個月,回來後通過考核才能上任。這確實很有效果。直隸工藝局、實習工廠、勸業鐵工廠等等,都是這些官員考察學習回來後辦起來的,其他著名的工廠還有造紙公司、煤礦公司、洋灰(水泥)公司、玻璃廠等等。實業的發展帶動了金融業的興起和發展,在學習日本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1902年袁世凱命人在天津開辦北洋銀元局。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機械化大規模造幣,便於流通的銀幣替代了銀兩之後,帶來了工商業的繁榮。

在多種改革舉措並舉的情況之下,漸漸地,大清湧現了一個著名的大城市,一個新的改革中心和窗口,它就是天津。史料有載:

1901年,天津有了自來水,而北京直到1908年還認為自來水是“洋水”,懷疑有毒而不敢使用;

1902年,天津有了電燈,又領先於北京;

1906年,天津城內建起了環城有軌電車並通車,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擁有軌道公共交通的城市,領先於京滬。

所有這些“西洋景”,不僅給天津這座城市帶來了繁華,更培育了天津的人們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講究公共衛生等初步的公民意識。正是在得大清改革風氣之先的基礎上,老袁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地方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大動作——地方自治試驗。

所謂地方自治,不是不要中央,而是用法律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更重要的是,自治是指“民治”而非傳統的“官治”。公共事務由人民通過並監督當地官府去治理,而不是依賴官府,這就難免要搞搞選舉、參政議政之類的事情。總之,地方自治可以看作實現憲政的基礎和根本途徑。

對這個破天荒的事情,老袁十分重視,在1906年正式啟動之後,他先是派人專程到日本學習取經,等他們學習回來後,再派到各個縣鄉村落,把選舉的好處和辦法編成白話文,在村頭張貼小廣告,還要編成順口溜和戲文在廟會上唱大戲,挨家挨戶宣講,告訴百姓們選舉於國於民於己有什麽好處,動員他們參與選舉。老袁還特意交代這些宣傳人員:你們要向老鄉們講清楚搞選舉原本就是他們手中的權利,不是朝廷又一次攤派下來的某個任務。看來老袁也很清楚,大清的老百姓們實在是被攤派怕了。

一年之後的1907年,天津首先開始選舉。40多萬人的天津府先推舉了2500多名議員候選人,再正式選出30名議員,包括正副議長各1名,組成“民選”的天津議會。這個從民間選舉出來的機構,和天津府是平級的,根據規章,它可以監督天津府行使權力的狀況,與天津府共同管理天津的地方事務。也就是說,老袁的選舉已經搞到了府這一級,袁世凱專門派人祝賀:“可為天津賀,並可為直隸全省賀,不但為直隸一省賀,可為我國前途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