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努力學習明治維新:袁世凱最終將大清引向立憲改革(第5/8頁)

吳樾大概沒有想到,他舍命破壞立憲,卻反而讓慈禧更加堅定了立憲的決心,出洋考察終於走上不可逆的軌道。1905年12月,在調整了其中兩位大臣之後,新的“五大臣”率領的考察團再次從北京出發,還是以載澤為首,分率兩路去往日本和歐美,對於重點考察對象——日本的這一路由載澤親自率領。

袁世凱的立憲思想

五大臣終於順利出洋了,他們一時半會兒也回不來,老袁自然不會忘記為立憲做一些實際工作,他在天津成立“憲政研究院”,網羅了一大批改革領域的人才作為他的幕僚團隊,組織他們埋頭編寫普及憲政的書籍:《立憲綱要》。大家知道,一旦這位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的仁兄開始去編書,那是有故事的。當年為了獲得小站領兵的統領權,這位老兄也光榮地當過一次責任編輯,編了一本兵書獻給國家——具體接收方是榮祿。

現在老袁又開始編書了。很顯然,隨著五大臣出洋考察學習已經成為事實,立憲的大環境已經變好,他是想執立憲改革的牛耳,成為立憲改革的權威。好吧,為了不讓袁大人的工作白做,我們就以這本書以及“憲政研究院”的其他研究成果為基礎,替老袁為大清的人們上一堂與立憲相關的政治課。當然,為老袁編書的那些人都是飽學之士,並不像老袁那樣喜歡用人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大白話。為讓課堂更符合老袁的風格,我們將其中的內容進行一些大白話處理。

首先,憲政是源自西方的,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和民主、自由、共和都有一定的關聯,這些概念都是圍繞“人”而產生的,而人有兩個最基本的命題: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備之所以能做一個“人”的各種基本權利——人權。

讓我們來假設某個地方生活著1000個人,有一天大家發現其中的某一位十分富有,家裏怎麽說也有百八十兩金子,還不肯老實交出來分給大家,於是大家認為可以把他給砍了然後把金子分給大家。這位仁兄很有意見:我的金子也是我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積攢下來的啊,憑什麽要把我給砍了呢?大家告訴他:因為我們這是投票啊,包括你在內,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民主決策。

於是這位老兄被砍頭了,金子分給大家。

這就是“民主”,雖然以上講的只是一個極端例子,但也並不能完全說他不對,這就是說,民主就是對人價值的肯定,它是從積極和“善”的角度理解人的,它相信每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所以需要去保障每一個人的平等和人權。正是因為如此,公共決策的時候只能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正是要遵循這個原則,民主的精髓實際上強調的是你這個“個人”對除你之外的其他人的義務,你在實現平等和人權的時候實際上也讓渡了平等和人權——因為要少數服從多數嘛,你在實現所有人的“民主”的同時,很可能會造成對你自己的“不民主”,但兄弟你也別有意見,因為它並不是特定地針對某一個人,它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也只有如此,才是真正保障每一個人的平等和人權。因此,雖然在現實中確實可能比較少見,但恰恰又不能排除民主的極端其實就是“專制”,有可能由“君主”的個人專制變為“多數人的暴政”。

有人要問了,民主和王朝歷史上強調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是一回事兒嗎?答案是:絕對不是一回事兒。首先,民貴君輕或者官輕,在專制王朝是沒有制度來保障實施的,因而它是一種王朝的偽善,而民主是必須有制度保障來落地的,否則談民主就沒有意義。其次,君或者官也是“人”,也是“人民”的一分子,他們為什麽就要輕呢?民主強調的是對“每一個人”都一視同仁,無論你是官還是民,只衡量“人”在平等和人權方面的相同性而不在乎身份的差異性,而專制王朝的“民本”骨子裏其實還是種官本位思想(不然就不會特意強調“民貴”),它區分出“官”與“民”,也就給官員作秀留下了空間,不僅給官員作秀留下了空間,還給百姓們認為官員作秀留下了空間,比如他原本就是愛民敬民的,卻被認為是作秀,你說他冤不冤。所以,“民主”並不是要故意區分“君主”和“官主”,造成官民對立,它在本質上對每一位官員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大家都是人嘛!

接下來要說“自由”了。現在,我們假設那1000個人有一個共識,“我們正常的生活狀態就是要在成年後結個婚生個娃”,大部分的人都拍拍屁股去結婚生娃了,這個時候兄弟你紅著臉站起來表示:雖然我也認可這個觀念,但這並不是我的選擇,我信奉的是獨身主義,相信你們也不會把我去浸豬籠吧,因為這是我的自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