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袁世凱為何反對立憲學習明治維新?(第2/7頁)

厘定官制館隨即成立,決定就從朝廷的機構改革入手,自上而下逐漸推行到地方。在這個館裏具體負責的是14位大臣,稱作“編纂官制大臣”,他們要帶領一幫辦事員編一部特別的“書”——也就是朝廷機構改革具體的方案。這部書關系到朝廷多少人的飯碗,還關系到大清的前途,雖然它沒有定價,但它一定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書,14位大臣就相當於“編輯”了。

他們上面是3位總核官制大臣,以奕劻為首,相當於“總編”,只有先通過他們的審核,最後才能交到慈禧這個“出版人”的手裏,然後由慈禧決定是否“公開出版”(頒布實施)。很顯然,這個“出版人”雖然不參加具體工作,只是最後看一下方案,但沒有她的點頭,不論你編得多漂亮,那也是非法出版物,作不得數的,因為她老人家是開出版社的。

現在,14位“編輯”非常關鍵,他們都是慈禧指定的,當中有皇室子弟載澤、載振(奕劻的兒子),而那位剛剛客串過的載灃王爺又被排除在外了,他並沒有參與此事,剩下的人就是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和各部尚書等等,總之,都是朝廷裏權勢最大的大臣,隨便拉出一個來,品級都嚇死人。

京官中的高級大臣都來了,那麽地方大員怎麽辦呢?有一位總督已經加入了這支隊伍,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沒錯,他就是老袁,他進入了14人大名單,光榮地排在第14位。

而所有人都知道,老袁的排名只是受他不是京官的影響,至於如何編這部書,還得聽他的,畢竟人家在改革領域的地位和成績都擺在那兒,還是目前慈禧面前的第一號紅人,14人中的“主編”非他莫屬。而來到北京之後,袁主編也一反常態,表現出強硬的態度,他叫囂:“官可不做,憲法不能不立!”“有敢阻立憲者,即是吳樾,即是革命黨!”

現在,擺在袁主編面前的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他要對慈禧這個“出版人”負責,另外他也要對這部書的讀者負責,也就是對“改革”負責。從接下來的內容看,袁世凱似乎更偏向後者,因為他提出了一個令慈禧無比震驚的方案:對於大清的立憲改革,一向學習日本的袁世凱竟然從根本上反對學習明治維新,具體到官制改革,那就是——撤銷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

軍機處的秘密

要了解袁主編的這個秘密,我們首先需要來了解一下什麽是軍機處。

大家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皇帝掌握權力的幫手是丞相,也就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為了加強集權獨裁,老朱幹脆把丞相給廢除了,他自己既當皇帝又當丞相,一個人包辦了很多年。到了他後代的手裏,雖然大家也想徹底地掌握權力,但無奈的是沒有能像老朱那樣精力旺盛,成為工作狂,只好又挑了幾個飽學之士組成了內閣,皇帝的聖旨先發給內閣,再由內閣下發到朝廷各部或者地方,地方和各部的事情也先匯聚到內閣,由內閣進行處理並請示皇上。於是乎,只要皇上不那麽勤政,權力又集中到了內閣大臣手中。

大清是靠八旗打天下的,朝廷雖然沿襲了內閣這個制度,但一開始的權力中樞並不在內閣,而是由各旗的王爺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到了康熙時期,他終於用“南書房”這個機構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削弱了,把它去掉了那個“王”字,變成了“議政大臣會議”。所謂南書房,指的是康熙在自己的南書房裏召集幾個飽學之士討論和決定核心大事,相當於大清自己創立的“新內閣”。

南書房雖然架空了八旗王爺,但根據明朝的教訓,時間一久,這個“新內閣”專權的現象又會出現,繼任的雍正同志自然很不甘心。在“公私兩便”思想的指導下,這位老兄趁著朝廷當時需要在西北用兵,每天需要處理很多“軍機”,繞開以南書房、內閣為匯總的正常行政系統,成立了軍機處。而正是這個在當時並不十分起眼的機構,卻一舉解決了自朱元璋以來,如何既能讓皇帝集權獨裁又不那麽累的老大難問題。

軍機處成立時,是沒有編制的,是朝廷的臨時單位,說得過分點就是“黑戶”,並且自雍正年間起,這種現象一直保持了100多年。更神奇的是,和明朝那些專職的內閣大臣不同,朝廷也一直沒有專門的“軍機大臣”,所有的軍機大臣一直都是皇帝從大臣中挑出來的臨時兼職人員,比如兄弟你原本是幹的吏部尚書,自己努力上進,主動向皇帝大人看齊,皇帝大人就會看得起你,把你調入軍機處,成為“吏部尚書兼軍機大臣”,等到某一天皇帝發現你不那麽聽話了,或者由於你進入軍機處的時間夠久,要防備你分權了,就會一腳把你踢出軍機處。不過兄弟你也不會去找皇帝哭訴和拼命,因為你還可以繼續幹原來的吏部尚書,工資獎金照拿,軍機處那只是幹的臨時工的活,你又不靠軍機處發工資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