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慈禧緊急叫停立憲改革,新一輪黨爭即將開始(第4/8頁)

慈禧勃然大怒。

等到冒冒失失走出皇宮,袁世凱這才驚出一身冷汗:不知什麽時候,他已經變成了康有為,變成了那個他曾經很看不起的康有為!

慈禧決定召見瞿鴻禨

皇宮裏的慈禧也在左右為難,太監宮女甚至聽到了她“我還不如跳湖而死”的哀嘆。新一輪的改革是她親自發動的,她也希望能夠帶來一個好結果,早在袁世凱還在直隸大幹一場時,她在皇宮裏不能多做什麽,但也默默給予了支持,用的就是“自己帶頭,移風易俗”那種方式。比如這幾年她首次從簾子後面走出來,打破了以往從不與“鬼使”照面以及“男女授受不親”的禁錮,接見了洋人公使;她還把自己的禁地寢宮向公使夫人開放,允許洋人女畫家為自己畫像,並許可把畫像拿到國外去展出;她甚至還在皇宮裏拍起了寫真,也不時關注國際大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女兒出嫁時,她派人向遙遠的美國捎去了禮物。

這就是慈禧,一個原本只想奪權和掌權的人,後來發現不改革就無法繼續掌權時,只好一次次去改革,從支持洋務運動到同意戊戌變法,再到幾年前的新政,改革已經伴隨了慈禧的大半輩子。可以說,這輩子她只幹過兩件事,一件就是奪權掌權,一件就是改革。這麽多年了,一直在改革界混,如果還有誰說她是天然就反對改革的保守派,她會叫李蓮英到宮外找塊板磚,她自己朝這個人的頭上拍去。

對於載澤和袁世凱所描述的那種立憲帶來的好處,她也是很向往的,但如果權力安全受到威脅,甚至會觸動統治根基,她會更加擔憂。有個問題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麽國家強盛穩定和集權獨裁就不能兩全呢?為什麽就必須舍棄其一?難道上天規定它們是一個必選項嗎?

而慈禧也覺得奇怪,革命黨人不一直在強調滿漢之分嗎?她原本以為支持老袁的,應該都是漢臣,而反對者應該是親貴和滿臣,現在看來,情況不是這樣的,親貴中有支持袁世凱的,最激烈反對袁世凱的恰恰是漢臣。在慈禧看來,現在“他們漢大臣”內部都沒有達成一致,還有原則性的分歧,這說明改革也並不值得信任啊,但如果不信任改革,又能信任什麽?

危機越重,對改革的期望越大,同時對失去權力的恐懼也越深,這就是慈禧的“左右為難”,她並不是不信任改革,她只是連自己都無法相信。

慈禧想到了一個人,一個特別的人,他就是瞿鴻禨。

得知即將被慈禧召見,瞿鴻禨緊張地在家裏做著準備。在這次單獨召見之後,袁世凱的方案,朝廷立憲改革的命運,一切都將被決定。

慈禧緊急叫停立憲改革,各方勢力蓄勢待發

瞿鴻禨,湖南善化(今長沙)人,他從小就是個學習成績優良分子,21歲高中二甲進士,後入翰林院,之後一直在地方的教育系統工作,歷任多省學政。慈禧外逃到西安之後,他被調到西安出任軍機大臣。瞿鴻禨文筆突出,又寫得一手好字,在軍機處一直擔任秉筆職務,只要他不是請假沒上朝,慈禧的上諭就是由他起草。

而瞿鴻禨也是一個難得一見的“清官”。不得不說,朝廷的官場風氣雖然不好,但清官也還是有的,尤其以他和大學士榮慶為代表,他們從不行賄受賄,堅決抵制官場不正之風。瞿鴻禨身為軍機大臣,連像樣的馬車都雇不起,家裏更是破破爛爛的,是公認的朝廷裏碩果僅存的“傳統名臣”。

老袁卻偏偏不信這個邪,這位老兄的處世原則很簡單:沒有用銀子買不通的人。他首先擺出一副自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科舉落第)的姿態,認瞿鴻禨為“老師”,送上紅包,被退了回來;然後又想認瞿鴻禨為“兄長”,紅包又被退了回來;最後實在沒辦法,等到瞿鴻禨兒子結婚時,老袁又以“北洋公所”的名義送上800兩銀子作為賀禮,卻又被退了回來,瞿鴻禨就是告訴他:你單位的錢我也不能收。

此時的老袁正在直隸開拓改革事業,這位朝廷高官沒有像奕劻那樣被收買,他有些擔心,生怕瞿鴻禨從中找碴兒,不過這種擔心很快就消除了,因為瞿鴻禨也是一個熱心改革的人,還在五大臣出洋之前就奏請慈禧由他親自出洋考察,要知道那時候朝廷風向不明,連老袁都沒有表態,瞿鴻禨實在算得上是一位立憲改革的猛將。

在三位“總編”中,除了奕劻,另外兩位都是漢臣。第一位是文淵閣大學士孫家鼐,他已經80歲了,本來就是來充個“德高望重”的門面的,孫家鼐也很有自知之明,誰都不得罪,一直是個打哈哈的態度,不能指望他有什麽鮮明的立場;而另外一位就是瞿鴻禨。現在,慈禧決定:單獨召見瞿鴻禨,了解他對袁世凱方案的立場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