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保皇會的勤王謀略(第5/21頁)

李鴻章北上的消息傳出,保皇會在廣東舉事的顧忌大為減輕。“李去,廣東各事自較易辦。”[46]6月20日,康有為指示歐榘甲等:“前書條理稍異,可與諸子竭力圖粵事。”廣東方面仍由梁炳光統大局,林玉、版築、三品等伏兵於廣州近郊的獅嶺或曹湧,假清軍劉永福旗號,奔襲劫城,並一度有調駐廣州灣的陳翼亭部奔襲省城的動議。

不惜動用廣西一路的勤王正軍,反映出康有為有過棄桂圖粵的念頭。但同時他又表示:“若仍用前議圖湘、桂,則汝偕翼行可也。”[47]集中一路變成兩地並舉,相機行事。這時海外華僑捐款既多,歷時又久,對保皇會遲遲不舉嘖有煩言。康有為迫於壓力,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令各路人馬迅速發動。其“總以速為主,然又不可因我催而亂來也”[48]1900年6月27日的兩可指令,讓各路統領進退兩難。

取粵的最終目標是北上勤王,6月下旬,康有為函示徐勤等人:“若布置停妥,則並力西向,較為長策。”[49]廣東“有剛統大局,有版、品、林諸人,或可以守,則羽異往西亦極穩”[50]。視取粵為鞏固後防,襲桂才是勤王進取。

7月18日李鴻章北上後,保皇會更加偏重取粵,並進一步制訂出具體計劃:挑選精勇選鋒分隊入城埋伏,首先襲奪水師艦船,以艦炮轟擊城池;於觀音山五層樓及各城門遍插預先制作的清軍旗幟燈籠,布為全城兵變疑陣,趁亂奪城;然後“挾德壽出示遍諭勤王”[51],傳檄州縣,奪餉械,募款項,練精兵,安商旅,設民政局,照會各國領事。可是康有為還在猶豫不決。他指示辦事人:“此刻專注東省(以李去之故),若得手,則取其軍械、財富,天下不足定。倘度不能得手,則切勿發也,必聚全力於西省,直趨湖南。”“或全力取東,或全力趨西,此間不能遙斷。或兩粵並舉。”“務求一發必中,便宜辦理,不拘一說,避實擊虛。”[52]

與此同時,唐才常電催康有為還港,“預備入江入津,因外國欲救上也”[53]。康遂通電各國,探測其對於營救光緒的態度,以便相機決定“還港調度”還是隨英國軍艦“赴京救上”。雖然他曾經指望依賴外強保救光緒,甚至公然號召“助洋人攻團匪以救上”,但對列強仍然懷有戒意,擔心一君一臣孑然在北,即使僥幸南渡,訂立和約時,“既受彼厚恩,又絕無勢力,只得俯首,一切惟命。是吾為安南也,是賣國自吾也,不然亦為波蘭、為埃及,恐土耳其亦不可得也”。在他看來,救上的目的在於變法,而變法“非經雷霆掃蕩之威,未易行也。即論救上,亦須我軍威既立,能直搗京師,然後請西人從中調和,成之和議乃易。不然南還,亦必吾南中親軍已立,然後可靠。不然。則李傕、郭汜之流,可奪上而生他變耳”。[54]將保救光緒的重心由倚賴外強轉到建立勤王武裝之上。後來英國政府提出,以得到光緒的求救手諭為出面幹預的先決條件,北上化為泡影。而還港“明購械治兵”之舉,也擔心刺激廣州清軍加強戒備,城“反難取,故不還港”[55]。

正當保皇會在兩廣左顧右盼之際,漢口自立軍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這時保皇會用兵的重心仍在兩廣,梁啟超趕赴自立軍起義不及,在上海即表示:“也許將去兩廣。似乎與兩廣的唐景崧已經聯系好了。”[56]除原定計劃外,5月間,保皇會日本總部以“今日辦事,不能不借外力”,指示洛杉磯分會,以礦物、鐵路為報酬相誘,遊說“既知兵,而且有此志”的美國人荷馬李(Homer Lea)在保皇會舉事時,募集美兵相助,並通知其來遊時“順道往見長者,商辦一切”。[57]荷馬李趕到澳門,準備召集2.5萬名苦力組成軍隊,由美國軍官率領,從澳門攻打廣州。[58]康有為認為其“來助甚好”,但礙於“餉薄難供養”[59],“我力未厚,頃難即用之,須少待耳。”[60]因而澳門總局將此方案暫時擱置。

康有為雖然聲稱將長江之事托付唐才常,實則主要關注取道湘鄂北上,對唐才常將注意力轉向長江中下遊六省不以為然,因而對後者所籌備的各項事宜並不熱心。保皇會中對於聯合大舉方略與唐才常共鳴最多的是梁啟超。他一再函告港澳總局:“伯忠在滬至為關鍵,此間款又尚未能接濟之,如有急需,尊處想必能應手”,希望同門能夠“不分畛域”。[61]由於保皇會的勤王戰略以兩廣為重心,長江方面財政上很難分得一杯羹,考慮到“今日最急者轉餉之事,而此涓滴之數,實難遍資各路”[62],他準備孤注一擲,托人向美商大筆借貸,並分別致函康有為、唐才常和孫中山,勸各派“不可輕於一擲”,待其借款到手,再同時發動,以求必勝。但又擔心“氣機已逼,不可能挫其一鼓之勇,貽悔將來”,讓唐才常“與諸豪隨時行事”。[63]繼而鑒於“我輩與賊黨今日既已成短兵相接之勢,想亦已待無可待”,對唐的“速發之議”亦表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