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興漢會第四章興漢會

興漢會是庚子前興中會與長江流域秘密會社結交的組織形式,又與漢口自立軍密切相關,為長江流域聯合大舉的重要支撐。有關資料多屬事後回憶,因而長期語焉不詳,且多舛錯,很難據以判斷孫中山和興中會的宗旨策略及其與各方的關系。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上村希美雄先生根據東京對陽館所藏與會人員的題詞,撰寫了《從舊對陽館所藏史料看興漢會的成立》一文[1],對該會的成立日期、與會人員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考證。我在參與編輯《孫中山年譜長編》時,利用上村先生贈給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的對陽館藏史料照片,參照其研究成果以及其他資料,對有關問題做了進一步探討,並撰寫《孫中山生平活動史實補正:1895—1905年》一文略加論述。[2]近年來,圍繞此事的新史料不斷有所發現,在排比考校的基礎上,對興漢會的緣起、組成、演變、歸宿及其內外關系進行綜合論述,已有可能而且必要。

第一節 緣起

興漢會由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聯合組成。此事緣起,據林圭說:

滿事未變以前,中峰主於外;既變而後,安兄鼓於內。考其鼓內之始,安兄會中峰於東而定議,與平山周遊內至漢會弟,乃三人同入湘至衡,由衡返漢。其中入湘三度,乃得與群兄定約。既約之後,赴港成一大團聚,於是本公司之名大噪,而中峰之大英豪,人人始得而知仰企矣。[3]

中峰,孫中山;安兄,即畢永年,當時其易名為安永松彥。[4]兩人是興漢會成立的關鍵人物。

戊戌前孫中山主於外,含義有二:其一,孫中山一直主張利用和改造民間會黨武裝進行反清革命。1896—1897年滯留倫敦時,他“每日入圖書館,考查歐洲會黨發達之歷史,思為本國人謀其改良進步,知其不可以壓制除也,冀有以利導之”。他認為:“我國雖式微,即彼野蠻會黨,其初起時曷嘗非政治上之目的,抑亦有種族之觀念存也。”[5]與其關系密切的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道格拉斯,對中國秘密結社的情形相當熟悉。倫敦蒙難事件後,記者曾采訪他對中國會黨的看法,他說:“中國私會在在皆是,推原私會之起,大半因政府所致。官長貪暴,故百姓結成私會,為自護計。”“其中最強者為哥老會。此會結成已久,入會之人,現在約計一兆名。其結會之意,專與官長相敵。而會勢之所以強者,以會首有所曉諭,會中之人莫不唯命是聽,而生殺之權,操自會首一人。”[6]孫中山可能與他討論過哥老會的問題。據南方熊楠稱,他最早就是從道格拉斯處得知孫中山其人的。[7]

其二,孫力圖將興中會的組織與活動擴展到長江流域。興中會雖以粵籍人士為主,但孫中山決非自囿畛域,其大中華觀念使之一開始就以建立全國性組織為目標,以拯救中國為目的,興中會章程明確表達了這種意向。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一度想把發難之地向北推移。1897—1898年間,他與宮崎寅藏討論過四川、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地利人和,雖然認為廣東利於聚人,也同意海州利於接濟和進取。同時他還注意到湖南的社會變化,既覺得湘鄂“多是粗蠻之人,雖富豪子弟,亦不讀書,多尚拳勇之徒”,又贊嘆:“湖南一省昔號為最守舊之地,今亦改變如此,真大奇也。”[8]

作為鼓於內的關鍵人物,畢永年“八歲即隨父叔來往軍中”[9],又夙具種族觀念,早已暗中與會黨有所聯系。戊戌之際,康、梁等翻然變計,而畢氏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說”,與湖南各地哥老會首領楊鴻鈞、李雲彪、張堯卿等往來,且投身會中,被封為龍頭。政變前夕,康有為以其為會黨好手,命他率兵督袁世凱軍圍頤和園殺西太後。畢認為袁不可信,予以拒絕,離京至滬,聞政變,“自斷其尾,火其貢照,示不復再隸於滿清之治下”[10]。然後徑赴日本,見孫中山,入興中會。不久,唐才常亦東渡日本。

1898年10月31日,唐才常、畢永年向流亡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進言勤王舉義,爭取日本的援助。次日,唐、畢二人專門拜訪宗方小太郎,要求援助湖南舉義。[11]經畢永年介紹,唐才常又與孫中山會晤,“對於湘、粵及長江沿岸各省之起兵策劃,有所商榷”[12]。11月24日,楊衢雲函告謝纘泰:“我們的計劃獲得成功,和湖南的維新派取得合作。……但由於自私妒忌的緣故,兩黨聯合可能有困難。”[13]前者指唐才常、畢永年等人,後者則指康、梁一派。到日本後,畢永年的反滿情緒激化,與康有為已生隔閡,而與孫中山結識,卻受到重視。

是年11月,唐才常奉康有為之命歸國運動起兵勤王,臨行告訴平山周,湖南哥老會有起事之兆。畢永年雖不知湘中實情,也接到湖南“飛電急催”,感到形勢“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告訴犬養毅:“湘人素稱勇悍,仿佛貴邦薩摩,今回因西後淫虐已極,湘人激於義憤,鹹思一旦制其死命”[14],請求犬養毅鼓動日本政府出面幹預。平山周聞訊,以為起事應四方同時並舉,獨湖南一隅興師必不利,因而與孫中山等商議。孫乃趁機派畢永年、平山周赴湘鄂考察哥老會實力。出發前,諸同志為其設宴餞別,席間畢永年賦詩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