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興漢會第四章興漢會(第2/14頁)

日月久冥晦,川嶽將崩摧。中原羯虜淪華族,漢族文物委塵埃。又況慘折忠臣燕市死,武後淫暴如虎豺。湖湘子弟激憤義,洞庭鼙鼓奔如雷。我行遲遲復欲止,蒿目東亞多悲哀。感君為我設餞意,故鄉風味儼銜杯。天地澄清今有待,大東合邦且徘徊。短歌抒意報君貺,瞚看玉帛當重來。[15]

抒發表達了強烈的反清情緒和堅定的赴義決心。11月15日,宮崎寅藏特赴橫濱為平山周等人送行。[16]

畢永年、平山周經上海行抵漢口,與林圭相會。平山對林十分器重,贈以寶刀,並偕遊長沙、瀏陽、衡州等地,訪晤哥老會頭目李雲彪、楊鴻鈞、李堃山、張堯卿等人,向他們講解興中會宗旨及孫中山生平。[17]畢永年“因譚(嗣同)死而九世之仇益橫亙於胸中,遂削發往來江湖間,欲糾集同志。林嘗左右之,一至上海,自此而其政治思想為一大變”。以前“林囿於歐(榘甲)說,其崇拜康氏有如星日。然至見聞既廣,乃自笑其前此之私淑,真為井蛙夏蟲。由是廢棄文學,以實行家自任,不欲其能力伸暢於理想之一途。乃與畢氏謀縱火於長沙,因而襲取之,沿江而下”。[18]

一些史料和著述稱畢、林偕遊及謀攻長沙發生於畢氏東渡前,其實政變後畢即徑赴日本,上述事件應在其從日本返國之後。可惜林圭年少,閱歷不足,而畢永年理想雖高,卻缺乏條理,計劃不克成就。行動失利,畢氏到漢口任《漢報》筆政,等待孫中山的指示。畢、林之謀表明,湖南人士曾一度想獨力舉兵,未達目的,更加重了對孫的寄望。

平山周回到日本,向孫中山報告視察的結果,認為維新勢力已經寂寞無足觀,而哥老會“必可為他日革命軍之一勢也”[19]。1899年2月,畢永年因事與康有為決裂[20],回到日本向孫中山復命。孫中山得知湖南會黨的詳情,力主湘、鄂、粵同時大舉。是時唐才常再次東渡,與康、梁籌劃起兵勤王事宜,復與孫中山籌商長江各省與閩粵合作之事。由於康有為堅持不與革命黨合作,唐才常的態度較前消極,經畢永年、平山周等多方斡旋,始訂殊途同歸之約。[21] 為此,孫中山派畢永年返回國內,聯絡湖南會黨頭目,伺機偕各龍頭赴香港與陳少白協商合作辦法。[22]這時張之洞嚴厲鎮壓兩湖的哥老會,“殺了數人,故湖南諸公奔走出滬”[23]。1899年5月16日,作為畢永年的朋友,張堯卿和譚祖培、李心榮等拜訪宗方小太郎,談及要盡快在湖南發動起義。宗方認為三人均為江南地方難得的少年才俊。[24]

這時粵港興中會員靜極思動,屢請行動,孫中山傳令不得輕舉。其用意顯然是想突破1895年廣州起義囿於一隅的局限,掀起全國大風潮。為此,他提議先派興中會員去菲律賓“參與阿氏軍隊,幫助他迅速成功,然後將余勢轉向中國大陸,在中原發動革命軍”[25]。這裏中原並非泛指,而是對湘鄂有所布置期望。

1899年7月11日,宮崎寅藏奉孫中山之命前往廣東視察地方幫派情況,7月28日抵達香港。[26]這時湖南哥老會首領在上海“遇文廷式,交信囑其來港覓宮崎”[27]。6月,宮崎寅藏赴港途經上海時,與文廷式結識[28],後者對哥老會諸雄所說赴港覓宮崎,應是興中會一派的意思。不久,陳少白接到畢永年的來信,知其“將率領哥老會的首領數人到香港”,因而讓宮崎寅藏暫緩進入內地。9月,哥老會首領持畢永年介紹函先到,其中兩位骨幹主動向陳少白等表示:“現今世運大開,國事亦非昔比,我國豈能固步自封?”提議合並三合、興中、哥老三會以及擁立孫中山為首領,並說:“現在,如不了解國際情勢,貿然揭竿而起,則將遺禍於百年之後。而我們會黨之中無人通曉外國情況,所以,對孫先生期待甚切。希望畢先生到後共商此事。”[29]宮崎寅藏聞聽之下,大喜過望,立即匯款給因阮囊羞澀而滯留上海的畢永年,促其速來。[30]

畢永年趕到香港後,不數日,舉行了合並會議。與會者共12人,其中哥老會7人,三合會2人,興中會3人。屬哥老會者為李雲彪、楊鴻鈞、辜人傑、柳秉彝、李堃山、張堯卿、譚祖培,屬三合會者為曾捷夫、鄭士良,屬興中會者為陳少白、畢永年、王質甫。[31]因事先醞釀成熟,很快便接受畢永年的提議,決定公推孫中山為總會長,會名忠和堂興漢會,以興中會“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為總會政綱,並歃血盟誓,刻制印信奉呈孫中山。[32]

10月11日晚,為慶祝合並成功,宮崎寅藏在香港的日本飯館設宴招待眾人,出席者除參加合並會議的12人外,另有4人。席間宮崎按日本武士出征的禮儀,為每人擺上一尾生鯉魚,並解釋道:“現在諸位已將三會合而為一,行將一舉推翻滿虜,豈不也是要走上新戰場嗎?”[33]遂與眾人大杯豪飲盡歡。賓客紛紛為宮崎題詞賦詩作畫於短外衣上,王質甫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