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台灣民主國內渡官紳(第2/13頁)

除廣西方向外,保皇會在廣東另有一番布置。康有為派梁炳光、張學璟、葉湘南等到新安、東莞等地聚人辦團,聯絡惠、潮、嘉的會黨遊勇如林玉、“版築”“三品”等。這一計劃得到原台灣民主國義軍統領丘逢甲的贊助。台灣民主國成立時,康有為在北京以其“蒼葛之呼,震動宇宙,事雖不成,義暴天下”而“側慕之私,甚願執鞭焉”。後來在桂林與唐景崧交往,“具審執事大才,益增想望”,“以為吾嶺海磅礴,有吾兩人,如孟德言,所謂使君與操也”。這時則致函丘逢甲,請其“命駕來遊,俾瞻豐采,獲聆高論”,希望借重丘的影響,“台澎舊侶,潮惠新知,以公號召,必當共濟”。[10]

1900年3月,丘逢甲赴南洋考察學務,在新加坡與康有為、容閎晤談,同意參與保皇會的勤王起兵。4月9日,梁啟超致函梁啟田,言及保皇會在廣東的軍事準備時提到:“邱仙根進士倡率屋閘”[11],又同意“歸統”,與潮汕的版築“合成一軍”[12],願意在起義之際具名簽發由保皇會擬定的保護外人布告。[13]這使保皇會得以免除後顧之憂,可以傾全力向西。6月,保皇會的勤王正軍準備大舉襲桂,而主帥陳翼亭丁艱在家,為不失時機,康有為指示徐勤等與丘逢甲商議:“萬一羽異未出,可先動不?”[14]希望由丘逢甲領頭,率先發難。

原台灣民主國幫辦劉永福當時率軍駐紮廣東,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勤王運動,但保皇會試圖加以利用。康有為指示勤王軍在兩廣發動時,“擬東西皆假劉旗,以其聲威震動大眾”[15],亂敵軍心,便於奔襲。並具體安排專人秘密制作旗幟號衣上的“福軍某營”字樣。其時興中會策劃在兩廣獨立起義,以響應各派聯合的中原大舉,並力爭在廣東與保皇會合作,有會員往見劉永福,說以種族大義,請其歸附幫助。據說劉“極之喜歡,答應倘有機會,定必贊助”[16]。

長江流域的勤王運動,因唐才常與康有為的關系,名義上由保皇會統屬,實則自成系統。而內部又分成若幹派系。在下遊勢力很大的汪康年、葉瀚等江浙士紳,與康有為有宿怨,漢口自立軍的實際統領林圭則與孫中山關系密切,唐才常本人也感到事成之後難以安置康有為。由於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在經歷了正氣會、自立會的分合之後,各派攜手組成中國議會,維系合作大舉的局面。

1900年8月9日唐才常趕赴漢口之際,委托日本東亞同文會會員井上雅二前往南京,以中國議會名義聯絡官僚紳士,以自立會名義聯絡湘軍將領。而南京方面作為聯絡官紳中介人的,便是原台灣民主國內務大臣俞明震。[17]盡管井上開始覺得俞明震及其弟明頤“氣質很好,但不是很主動的人”,可是俞明震卻積極在南京士紳中串聯鼓動。經過一番活動,俞聚合了一批士紳名流如劉世珩(聚卿)、傅春官(苕生)、易順鼎(實甫)、顧雲(石公)、薛華培(次申)等,於8月17日下午借遊玩秦淮畫舫之機與井上會面,談論中國議會之事,得到大家的贊同。次日,俞明震再度拜訪井上雅二,商議聯合大計。在俞明震和辜人傑的大力協助下,南京文武兩方面的聯絡進展十分順利,井上雅二為此行“取得了好成績”而感到躊躇滿志。返滬之前,他在日記中寫道:“在金陵的要事基本完成:一、在民間紳士、官人方面,由俞明震做工作,使之與中國議會作一致而努力。”“我回滬即與陶森甲、張通典會談,聯絡南京文武志士的事有成功的希望。”[18]則俞明震在中國議會向南京發展勢力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南京參與井上、俞明震等人活動的易順鼎,也與原台灣民主國關系很深。甲午中日戰爭之際,他在兩江總督劉坤一幕下,參與戎幄,對清廷割讓台灣極為憤慨,詣闕上言,請罷和議,褫權奸,籌戰事,並鼓動劉坤一支持唐景崧等人堅決抗戰。台灣民主國成立後,他決心親自赴台相助。可惜抵達廈門時,民主國已經敗亡。此後他仍兩渡台南,試圖為劉永福爭取大陸援軍,均未成功。[19]內渡後曾任湖南督銷局道員,庚子督辦江陰江防營務處。[20]

長江聯合陣營從正氣會成立起,便著手聯絡秘密會社。1900年3月後,唐才常因為與汪康年一派的矛盾難以化解,為避免辦事掣肘,讓出正氣會幹事長的位置,召集湘鄂江淮的會黨首領在上海成立集賢會,完全避開汪派,以前此建於東京的自立會的名義,專門從事發動和組織會黨的“內圈”活動。

不過,汪康年等人顯然參與了正氣會運動會黨的決策,知道內情,汪還認識會黨首領張堯卿、辜人傑等人。該派骨幹葉瀚繼唐才常之後任正氣會幹事長,有責任全面了解會員的活動情況。參與該會的周善培,雖遠在四川,仍不斷以通信方式向汪康年等報告其運動會黨的進展情形,並且一面認為唐才常應將所謀內圈之事通告汪派,一面勸汪康年等人體諒唐的苦衷,不要因此而生齟齬。[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