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台灣民主國內渡官紳(第3/13頁)

7月,北方形勢危急,時不我待,匯聚上海的革新人士醞釀廢棄舊政府,建立新政府的變政大計。為此,組織成立了中國議會(亦稱國會),加緊準備,“派人去各省,與土匪聯合起來以成一派勢力”[22]。依據這一計劃,國會一成立便立即派人到揚州秘密聯絡會黨豪強;同時湖北方面有黃小琴其人,熟悉宜昌情形,表示“願辦宜荊一帶下交事宜”,要求國會正式委任。[23]自立軍失敗後,汪康年、葉瀚等還準備收拾其余部,通過黃小琴在宜昌、恩施一帶尋找“未開辟而無主名”的深山,將隊伍拉進去潛伏待機。[24]則黃小琴是國會實行武力變政方針在湖北的重要依靠。關於此人,據辦事者告訴汪康年:“敬如兄熟知小琴,可詳詢之也。”[25]敬如,陳季同字。陳為原台灣民主國外部大臣,有記載說他是民主國的動議者。他在如此深的秘密層面上了解具體人事,無疑也是國會核心機密的知情人甚至參與者。

此外,保皇會開始認為“大舉必從閩粵發難”,而欲得福建,必須爭取南洋海軍和馬江船政局。其時船政局提調為曾經與陳季同留學歐洲的魏瀚,康有為指示:“最好能得精通法文之陳敬如以聯絡之,則法監督等俱為我用。”[26]如此看來,保皇會也視陳季同為自己人或同道。

第二節 使節與異人

台灣民主國內渡官紳一直保持相互交往,但是參與庚子勤王,迄今未發現他們之間彼此溝通聯系的證據。這種不約而同的行為,更顯示其思想傾向的一致或吻合。由此可以引申討論的,是晚清士紳的動向及其與清王朝的關系。

庚子勤王,各派鑒於形勢危迫,雖借此旗號,卻隨時準備自立變政。甚至康有為也有“萬一”的考慮,打算在來不及救上的情況下自立救國。台灣民主國內渡官紳不惜犯險參與武力反清變政的密謀,決非偶然,其思想基因五年前已露端倪。內渡官紳以身世、經歷、性格而論,多屬兩類人,其一,擔任過外交邊疆事務,接觸了解西方較多;其二,傳統士紳圈中的心懷異志者。

擔任民主國外務大臣的陳季同,原是福建船政學堂前堂學生,1873年曾隨團考察台灣軍事,1875年隨日意格遊歷英法,協助采辦輪船機器,1876年春歸國。[27]次年,李鳳苞率制造、駕駛學生各12人,藝徒7人赴英法留學,陳季同以文案身份隨同前往,並和作為隨員的馬建忠一起,進入法國私立政治學校“專習交涉律例等事”。這種與一般“習英學者可期為良將,習法學者可期為良工”[28]的普通學生要求截然不同的留學,最初顯然是為了應付有關的外交事務,卻使陳季同意外地接觸到當時一般中國人鮮有認識的西洋新知的不同層面。以後陳歸屬清駐英國公使館。

1878年清政府在德國設立公使館,陳季同又為首任公使李鳳苞咨調,與擔任翻譯的羅豐祿一同赴德,同時仍兼辦留學生事務,先後歷任駐德、法、比、奧、丹、荷等國參贊,以總兵銜、福建補用副將任駐法二等參贊官,並代理過駐法公使。他通曉英、法、德、羅馬、拉丁數種文字,熟諳國際事務,尤精法國政治及拿破侖法典。[29]

在法國期間,因翻譯接待等職務之便,陳季同與駐在國朝野各方及各國使節時相過從,經常可見到“伯理璽天德”,對包括民主共和在內的西方政治制度有切身體驗。[30]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將他與羅豐祿相比較,認為:

羅則靜默,可以討論學問;陳則活潑,可以泛應世務,再能歷練官場,中外貫通,可勝大任矣。[31]

陳季同曾通過許多法國朋友進行大量的外交活動,“異常靈活地協助了駐法公使曾紀澤在喚起法國輿論反對茹·費裏‘東京政策’的外交活動中所作的努力”[32]。並因為有法文著作暢銷於世,而得以在巴黎的沙龍裏大出風頭。

長期的駐外生活,使陳季同的行為舉止多少有些不拘禮法。1881年1月,赴德采辦機器設備的徐建寅應邀和使館人員前往皇宮覲見德皇,“陳季同初以無票可入誤人,繼則奪人之票以自用”,致令徐被阻於宮門外一刻鐘之久,情形十分尷尬。徐責備其“無禮甚矣”[33]。陳衍形容其“不修邊幅,濫用錢”,“然未嘗媚外”。[34]

  1891年,陳季同撤差歸國,甲午戰爭爆發時,他在天津曾就借款事與盛宣懷電報往還,關注戰事發展。[35]1895年春,署理台灣巡撫的唐景崧電調其赴台。割台事起,陳季同和丘逢甲等商議保台之計,率先提出“民政獨立,遙奉正朔,拒敵人”的主張。[36]後來他隨唐景崧內渡,旅居滬上,通過馬良、馬建忠兄弟結識維新志士與洋務名公[37],維新運動中也有所表現。1897年9月,陳季同和陳壽彭、洪述祖等在上海創辦《求是報》,自任主筆,月出三冊,分內外兩編,內編為交涉、時事、附錄,外編為西報、西律、格致、泰西稗編諸門,所采多錄法文書報,“多譯格致實學以及法律規則之書”[38]。後因林旭的推薦,增聘陳衍為主筆,刊發論說,介紹和報道世界大勢、對外交涉、各國刑律、學會活動等,風行一時,成為維新思潮的一部分。這使他得到與江浙士紳交往的機會,與福建人士力鈞等組織戒煙公會,並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汪康年、康幼博、曾廣銓等人結交[39],經常往來於《時務報》館,參與翻譯農書,開辦蠶務等事,又與康、梁及滬上名士贊助經元善主持開辦的女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