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第2/12頁)

根據1899年3月改訂的《東亞同文會會則》,在外支部設支部長一名,事務員若幹名,其支部長由東亞同文會本部幹事兼任;在外支部均由本部維持,而在華各支部則由上海支部負責聯絡。各支部隔周須向本部定期報告,遇有緊急必要事件應臨時報告。在華各支部除向本部報告外,遇有必要事件,還應向上海支部報告。上海支部則應將該報告通報有關各支部。[9]

  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除高橋謙任支部長外,另派原口聞一為事務員[10];原來任教於萬木草堂、後任澳門《知新報》記者的田野橘次,實際上也參與廣東支部的活動。[11]嚴格說來,該支部正式成員僅此三人。但按照東亞同文會的計劃,要派遣若幹名“廣東留學生”,其資格為身體強壯,精神確實,高等普通學校畢業,懂英語,年齡在27歲以上。[12]所派橋本金次、內田長二郎、熊澤純之助、山下稻三郎、遠藤隆夫、松岡好一等六人,均陸續加入東亞同文會為正式會員。[13]他們除承擔學習粵語的義務外,所起的作用與事務員並無二致。

第二節 事業

根據東亞同文會的計劃,在清支部主要舉辦以下事業:一、調查管轄區域內的各種事務。二、與清國人秘密交際聯絡,提攜共濟,舉辦實事。三、以支部為單位,各培養日本俊秀子弟十人,精通南北各地的語言情事,以備他日有用之選。四、適當地培養熏陶人數不定的清國有為子弟。五、在各形勝樞要之地發行報紙雜志,作為啟發誘導的機關,成為清國輿論的木鐸。[14]其中派遣留學生學習中國方言一事,主要由上海支部和廣東支部承擔。

在政府方面提供的國庫補助金落實後,1899年4月13日,東亞同文會召開幹事會,議決選定清國派遣員和廣東留學生資格條件等事項。[15]同年5月,在清各支部的支部長宗方小太郎、中西正樹、井手三郎、高橋謙等人在上海會合,磋商各項事務並做好創辦支部的準備工作後,即分別向就任地出發。[16]6月18日,東亞同文會在向島八百松樓為原口聞一等四位清國派遣員舉行送別會,會後各派遣員陸續出發赴任。[17]

在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負責的事務中,培養學習廣東方言的日本留學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高橋謙的身份,即為留學生監督兼支部長。[18]按照最初的計劃,該會與其他各在清支部一樣,從本部領取創立費金500圓(重慶派出所為金300圓),而經常費為每月620圓,年度共7440圓,少於上海支部的8400圓,多於重慶派出所的1800圓。每月經常費的具體預算為:房租70圓,支部員津貼250圓(支部長200圓,事務員50圓),學徒培養費(10人)150圓,各項雜費150圓。實際上1899年度的預算僅廣東留學生一項即達3850圓,除去500圓來華旅費外,經常費共3350圓,其中留學生給費1200圓(以每人每月20圓計,預算共5人,實為6人),監督津貼600圓,房租600圓,修學旅費、醫療費及預備費等共950圓。這一時期實際支出的“廣東教育事業”費為3600圓,其中絕大部分應是用於粵語留學生。[19]也就是說,該支部預算的一半以上用於粵語留學生的培養及其活動。

在1899年5月中旬的東亞同文會幹事會上,選定橋本金次、內田長二郎、熊澤純之助、山下稻三郎、遠藤隆夫等五人為廣東留學生[20],是年8月5日、11日,該會又兩次召開幹事會,追加松岡好一為廣東留學生[21],使廣東留學生總數達到六人。其中松岡好一已經在澳門《知新報》館擔任譯員,其他學生則陸續趕赴廣東。6月18日歡送原口聞一等派遣員時,橋本金次、遠藤隆夫二人也在被送之列。7月13日,兩人出發赴粵,25日抵達廣東。另一位留學生熊澤純之助於7月18日先期到達。[22]其余兩位,山下稻三郎由漢口轉赴廣東,內田長三郎的行蹤不詳。

先期抵達廣州的高橋謙和原口聞一,於6月下旬在西關觀音橋觀賢坊設立了事務所,標名為東亞同文會粵省分會[23],開始正式掛牌辦事。隨即按照該會規定,陸續展開各項事業。6月26日,為設在事務所內的留學生宿舍舉行了設立式。

在1900年4月30日於東京麹町富士見軒召開的東亞同文會春季大會上,幹事田鍋安之助的報告將廣東支部開設以來所進行的事業總結如下:

一、與地方的有志者聯絡溝通,不僅省城廣州,與澳門、香港、汕頭、潮州、佛山等地的有力之人亦陸續聯系,因此各項事業得以順利進行。

二、在省城有志者開辦的時敏學堂增加日語課程,並勸說汕頭、潮州的有志者在當地各開設一所東文學堂。

三、澳門《知新報》和廣州《東華報》贊成本會主旨,《東華報》幾乎可以說是本會的機關。此外,時敏學堂的發起人在該支部的勸說下,計劃發刊《東亞報》,已籌集到大部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