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第7/12頁)

此外,廣東東亞同文會支部長高橋謙也與革命黨有所聯系。該支部成立後,史堅如往訪高橋謙,“意氣極相得,力勸東遊,謂大可增長見識,物色豪傑,且中國革命黨領袖亦在日本,思往訪之,遂以高橋為介,先晤港中同志陳少白、楊衢雲諸人,並加入興中會焉”[80]。1899年10月上旬,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在香港合組興漢會,公推孫中山為總會長。高橋謙等人也與聞其事。10月29日,率領湖南會黨頭目赴港的畢永年致函東亞同文會漢口支部長宗方小太郎:

弟因諸友牽帥,遂遽棄貴館之委任而相隨伊等至香港,鄙懷實所歉仄,幸先生諒焉。此間一切情形,高橋先生當已面述尊聽,弟不贅陳,惟勉竭綿力細心組織之,以俟機會而已。然尚冀先生不忘疇昔之言,生民幸甚。[81]

這時高橋謙陪同漫遊歐洲歸來的東亞同文會會長近衛文麿從香港赴上海,然後歸國,宗方小太郎則由日本歸任,在上海等候近衛文麿,陪同其訪問南京、漢口等地,兩人應在上海會晤。[82]畢永年“惟勉竭綿力細心組織之”事,即為興漢會,而有關詳情由高橋謙轉告,一方面是因為宗方小太郎曾答應支持湖南起義,另一方面,則說明高橋即使沒有參與興漢會結盟的儀式,也必然了解詳細內情。

1900年6月上旬,孫中山赴香港,動因之一,是“據東亞同文會支那支部之請求,一同到香港碰頭,先作部署,對各方面進行調查”[83]。所謂支那支部,即為廣東支部。該支部重視廣東語教育,與孫中山或許不無關系。早在1898年,孫中山就與犬養毅、宮崎寅藏等議設廣東語學堂,並就設於東京抑或廣東的利弊有所討論,其目的在為起事做準備。[84]孫中山6月上旬赴港,目的之一,是與李鴻章協商組織廣東獨立政府之事。而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也牽涉其中。7月19日,受犬養毅和平岡浩太郎派遣前來中國考察孫、康兩派態勢的內田良平回國後發表談話時透露:

東邦協會福本誠(在香港)、東亞同文會員高橋賢[謙](前此已返國)等先已知道李鴻章對改革派寄予同情,與李交涉。李因華北事件更感到改革之必要,際此對福本、高橋之說有所感動。此次交涉出現意外的好結果。[85]

馮自由一再聲稱原口聞一、山下稻三郎和遠藤隆夫等隨孫中山一起,於1900年6月乘法國輪船“煙狄斯”號到香港,參加了在舢板上舉行的秘密會議,是惠州革命參謀團的成員。[86]查日本外務省档案有關各件,當時隨孫中山從日本登船者名單中並無三人的名字,他們應是由廣東各地就近赴港。7月1日,廣東支部的遠藤隆夫和福本誠、尾崎行雄等人一起在香港酒店與楊衢雲、謝纘泰會晤,討論中國的政治局勢。[87]次日福本誠等人前往西貢與孫中山會合,遠藤隆夫不在其中,應留在廣東。廣東支部撤銷後,所屬成員似不再直接參與革命黨的活動。

第五節 內外分歧

由於東亞會和同文會以往對華策略不盡相同,重新組合後,意見分歧依然存在。撤回廣東支部,客觀上為形式所迫,主觀考慮,則是與東亞同文會的總體目標有所沖突。在“保全中國”的名義下,該會更加重視長江流域一帶的利益,積極參與革政派的中原大舉。在這方面,介入革命黨廣東密謀很深的宮崎寅藏、平山周等人與東亞同文會本部幹部的看法並不一致。宮崎寅藏曾經表示:

吾等最終之希望在於扶助孫逸仙遂其素志。吾為一介書生,無信望於海內外,而欲成全此事,故不得已而借助東亞同文會之勢力。然而,如果該會之一舉一動,均需與政府商量,則終不能成事。[88]

廣東支部方面,雖然支部長高橋謙來自同文會,原口聞一來自東亞會,但該支部的活動深受宮崎寅藏、平山周等人的影響,以至於一些興中會員誤認為宮崎寅藏等人也是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成員。1900年9月,東亞同文會認為宮崎寅藏等參與孫文獨立計劃者為原東亞會的過激派,要給予懲處。同時還解除了該會上海支部幹事山田良政的職務。[89]他們兩人均來自東亞會。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的撤銷,與這一背景密切相關。

1900年6月孫中山赴港前曾發表談話,聲稱清政府對公開號召勤王的康有為派嚴重警惕,而放松對革命黨的注意,為“我黨的幸事”。“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與華南人民商議,分割中華帝國的一部分,新建一個共和國。為此計劃要匯集眾多同志,並徐待時機。”[90]這顯然與東亞同文會本部的宗旨有所沖突。6月17日,東亞同文會召開幹事會,研究對清政策,會長近衛篤麿主張持慎重態度,靜觀形勢。與會者同意這一主張,幹事犬養毅和佐佐友房等人還認為,應援助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南方督撫。[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