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黨爭終結(第3/7頁)

在改善被貶黜的牛黨成員處境的同時,白敏中沒有忘記提拔在武宗李炎時期被李德裕壓制不受重用的官員。例如,刑部侍郎馬直加封為鹽鐵轉運使;刑部尚書、判度支崔元式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韋琮為中書侍郎,而且這些人全都加上同平章事的頭銜,使之具有宰相的地位和權力。

在白敏中看來,這些人雖然不是牛黨成員,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是可以團結的力量。

九月,在白敏中的運作下,李德裕被再次罷免,免去其江陵尹、荊南節度使的職務,而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頭銜也一並解除,降任為東都留守。白敏中還指使曾經追隨李德裕的官員李鹹,讓他揭發李德裕許多不為人知的“陰事”,李德裕因此而罪加一等。皇帝李忱下令將其東都留守降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之職。

白敏中僅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讓曾經權威顯赫的李德裕一落千丈,這其中固然是皇帝李忱起到了決定作用,但白敏中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在排斥李德裕及其同黨的過程中,無論是皇帝李忱還是白敏中其實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他們身邊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就是白敏中向李忱極力推薦的令狐绹。

令狐绹是已故名臣令狐楚之子,令狐楚是唐德宗李適時期貞元七年(791年)的進士,以才思俊麗稱譽天下,歷仕德、順、憲、穆、敬、文六朝皇帝,官至尚書左仆射,爵封彭陽郡開國公。甘露之變後,文宗李昂想要任用他為宰相,但由於令狐楚為王涯等大臣遇害鳴冤叫屈,所以被宦官仇士良所嫉恨而未成。

大中元年(847年)六月的一天,李忱召白敏中議事時,問他當年參加憲宗李純的葬禮時,在半路上忽然遇到風雨,當時百官和後宮全都四散躲避,只有一個高個子長著長髯的護陵使攀附在憲宗李純的靈柩上不肯離去,這個人是誰?白敏中當即告訴李忱這個人就是歷仕六朝的令狐楚,然後他又向李忱詳細介紹了令狐楚的為人以及才學和經歷。

李忱知道後,十分欣賞令狐楚的才學和氣節,只是當時令狐楚已經去世多年,李忱對此頗為遺憾。於是他又詢問白敏中,令狐楚是否有勝任宰相的後代。白敏中順勢就說其子令狐绹才學蓋世、器宇軒昂,是個能勝任宰相的難得人才,將令狐绹推薦給了李忱。

李忱當即下詔,將身在湖州擔任刺史的令狐绹調入朝廷,任命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在令狐绹接受任命入朝謝恩時,李忱向他問起當年憲宗李純的許多事情,令狐绹都能如數家珍般地侃侃而談,使李忱不由得龍顏大悅,於是繼續擢升他為翰林承旨。此後,李忱逐漸將令狐绹倚為心腹,據史料記載,令狐绹經常奉命入宮和李忱商談國事一直到深夜,商談結束後李忱讓令狐绹坐著自己的乘輿回府,搞得令狐绹府上的人以為是皇帝陛下駕到,等到看見令狐绹下來時,所有人全都大吃一驚。

值得一提的是,令狐绹是李忱在位時期任期時間最長的宰相。

令狐绹因為白敏中的推薦而得到皇帝李忱的賞識,同樣他也成為了白敏中的親密戰友。此後在皇帝李忱的支持下,令狐绹和白敏中上下互相配合,對李德裕的打擊排擠不斷升級,到大中元年(847年)底,李德裕分司東都的職位又被貶為潮州司馬。李忱在貶黜的制詞中將李德裕批評得體無完膚,而且制詞結尾部分,李忱寫了這樣一句話:

“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這最後一句話,充分表露了李忱以及牛黨勢力要將李德裕置之死地而後快的心態。因為在唐朝,被貶黜到偏遠地區的官員,遇有皇帝恩赦是可以遷移到生活條件較好的內地州縣安置的,這在當時叫量移。但是李忱卻將李德裕列在了“不在量移之限”的行列,這表明至少在李忱在位期間,李德裕已經不可能再重新回到朝廷之內。

事實證明,自此之後李德裕再也沒能被重新起用,政治生命就此終結,而且以他為核心的李黨勢力,被徹底地擊垮而土崩瓦解。不過,當時誰也不會想到,李黨勢力退出朝廷的政治舞台居然源於會昌五年(845年)發生的吳湘盜用程糧錢案。

吳湘翻案

吳湘是會昌年間淮南節度使李紳管轄下的揚州江都縣尉,哥哥吳汝納時任河南府永寧縣尉,叔叔吳武陵曾經擔任韶州刺史,後來因為貪汙被貶為播州司戶。當時李德裕在朝中掌權,以吳武陵貪贓枉法之事有意壓制吳汝納,使其官職久久不能得到升遷,吳汝納因此嫉恨李德裕,轉向投靠李宗閔和楊嗣復,而成為牛黨成員。

會昌五年(845年)六月,吳湘盜用程糧錢一事被人揭發檢舉,所謂程糧錢是指官員因公出差遠行,朝廷按照路程的遠近計程發放糧食,因為糧食太重不便攜帶,就以錢財代替發放,這筆錢就叫程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