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憤中掙紮(第2/15頁)

在道光皇帝看來,英軍攻占的第一片大清領土定海,只有做到凡事料敵於先,才能有利於防禦,不至於被英國人所控制。對長江下遊的沿岸防務,凡是英軍到過的地方,道光皇帝都提出了詳細的要求。例如對於江陰一帶,道光皇帝認為鵝鼻嘴圌山關是江南第一門戶,江北以三山營為扼要,目前戰爭雖然已經停止,但仍不能放松戒備,尤其要警惕英軍的詭計。

從這些諭令中,可以看出在戰爭結束後,道光皇帝要加強清軍水師戰鬥力的決心。而且同年的十一月十五日(12月16日),審定了奉天、直隸、山東水師的《出洋會哨章程》;十二月十二日(1843年1月12日),又審定了耆英所奏的《變通水師章程》,將水師有關改革內容,作為制度寫入章程。

道光皇帝著重整頓海防,是吸取了鴉片戰爭由於海防軍備廢弛而導致失敗的教訓。因為戰爭的失利,道光皇帝重視了海上防禦,改變了戰前重陸輕海的舊制,從這個角度看,道光皇帝不僅采取了亡羊補牢的措施,事實上也是戰略思想上的一個進步。

為了將重視海防的思想更有力地貫徹執行下去,道光皇帝依據各地海防的不同情況和需求,提出了實際的改革措施。例如江南海防,下令耆英巡視吳淞、狼山、福山、圌山等各關隘,要求增設戰船炮械;次年又加強江陰鵝鼻嘴、瓜州及南河、灌河、射陽湖口的防禦,命令在南山修築炮台。而廣州海防,則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命令祁貢召集十萬團練,以升平社學為團練匯總之處,並推及韶州、廉州等地。其他地區除了建造戰船、訓練增加兵丁之外,道光皇帝還從國外進口戰船,並聽取外國人的建議,在海防扼要之處設置最先進的大炮。

道光皇帝心裏十分清楚,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船炮再好也需要經過訓練的人去掌控。因此在戰爭結束後,道光皇帝在整頓防務的三大任務“練兵、造船、設防”中,將練兵放在了重要位置。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842年10月28日),道光皇帝在給赴任廣州的伊裏布的諭令中,要求他到廣州後要認真檢閱駐防清軍,尤其在整頓廣東防務時,要破除積習,淘汰羸弱,挑選精銳,不要拘泥於舊制,如果有需要變通辦理之爭,務必認真研究予以辦理。整頓之後要見到成效,不要流於形式,要達到武器適用,兵丁能戰。

早在鴉片戰爭進行過程當中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道光皇帝就已經看出兵丁素質不過硬從而導致戰爭潰敗的嚴重問題,他命令山東巡撫在蓬萊、黃縣、榮城、寧海、掖縣、膠州、即墨等沿海地區編練鄉兵進行互助,又下令沿海各地大臣效仿定海土堡之法,在附近村落招募鄉兵、修築土堡壘。戰爭結束後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諭令廣東團練助防海口。

道光皇帝既然重視兵丁問題,自然也就擺脫不了對兵丁訓練質量的關注。對於這個問題,他將重點放在了武器使用上,特別是對槍炮的使用,他要求士兵對槍炮要“施放有準”“尤貴精嫻”,其他的例如刀劍、弓箭等也要熟習。對於軍隊的戰術訓練,他要求要有勇知方,了解攻守之方和互相配合的重要性。道光皇帝特別提出軍事指揮官在戰術指揮上,要懂得戰時兵力如何分布、如何會合、如何抄襲、後方如何策應、埋伏時如何出其不意,等等,對於這些內容要精心演練。

為了讓兵丁能夠發揮最大的戰鬥力,道光皇帝提出了一種戰法,名為“速戰陣式”:用五百斤銅炮六十尊,設在速戰陣頭層,三十斤銅炮一百尊設在二層。炮有炮車推挽,炮架支放,作戰時轉輪裝藥,連環套打。這種陣式是為了體現集中優勢兵力和層層設防的效果。為了戰時能夠達到最佳效果,道光皇帝當時讓訥爾經額按照此戰陣詳加訓練。實際上,這種陣法依舊沒有脫離開冷兵器時代的模式,對於已經進入工業時代的洋人們而言,算是“紙上談兵”。但話又說回來,一個高高在上的東方帝國的皇帝居然去思考一個軍事將領才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也充分說明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予道光的是觸及靈魂的震動,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是在對某些軍事將領變向地表達不滿,幹了大臣們才應該幹的活,作為最高領導者的道光皇帝內心有多憤懣就可想而知了。

雖然在那種皇權體制下,沒有人會追究皇帝在鴉片戰爭中應該承擔什麽樣的戰敗責任,但皇帝還是反思了自己。除了上邊提到的購置武器、訓練兵丁、戰爭創意等,道光皇帝十分清楚,作為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制度章程的建設是自己應該全面負責的。

道光皇帝在戰後強調在軍備的各個方面擬定善後章程,就是要把革除舊弊、擬定新規的措施具體列成條款,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讓相關人遵照執行,在當時來講對於改革清軍的防務體制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們以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三日(1843年10月25日),軍機大臣穆彰阿奏議的浙江善後事宜為例,來看一看道光皇帝是如何進行防務制度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