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艱難之開端(第2/16頁)

鹹豐皇帝即位初年,積極實踐了曾國藩的“轉移之道”中提出的皇帝的榜樣作用,除了效仿古代明君的治國之道外,鹹豐皇帝還一直身體力行地下詔求言。例如鹹豐二年(1852),太仆寺少卿徐繼畬提出了“宜防三漸”之說:一防土木之漸,二防宴安之漸,三防壅蔽之漸。鹹豐皇帝將徐繼畬的奏疏下發給所有大臣,讓他們進行閱讀。對於某些意見,鹹豐皇帝是持積極采納的態度的。

當然,矛盾的是,為了捍衛封建皇權,鹹豐皇帝對那些猛烈抨擊朝廷和自己的大臣也毫不手軟。他即位之初,上書褒貶時弊的不在少數,據說他的龍書案上堆滿了奏折,然而很多都被他用“毋庸議”三字作為回復,或者直接被束之高閣。有時,一個奏折會讓血氣方剛的鹹豐皇帝大動肝火,甚至將上奏折的人治罪,讓那些口無遮攔的大臣認識到隨意批評皇帝是危險的。

縱觀鹹豐皇帝在位的十多年時間裏,即位之初倒是還能下詔求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大清國局勢的不斷惡化,這位血氣方剛的皇帝也禁不住開始失去耐心,甚至煩瑣的政務讓他變得越來越慵懶,進而逐漸將興趣從書房轉向閨房。

這些年父親道光皇帝的執政效果以及大臣們的表現,鹹豐皇帝心裏有數,當時很多人都對道光皇帝不能廣泛使用人才,而只是信任身邊有限的幾個大臣頗有微詞。但鹹豐皇帝還是能夠理解父皇的做法,畢竟朝廷內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顆赤誠的忠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始終和皇帝保持一致。任何一個君王都有自己的智囊團,現在鹹豐皇帝已經上位,照樣不能例外。

縱觀當時鹹豐皇帝的智囊團,祁寯藻是第一個被任命的大學士。作為一個歷事四朝皇帝的老臣,祁寯藻真個是一位骨鯁之臣。當然,鹹豐皇帝如此器重他,也是因為道光皇帝在位時,祁寯藻受到求和派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人的排擠。

《清史稿》對於祁寯藻受到鹹豐皇帝的重用,有過一段記載:

寯藻自道光中論洋務,與穆彰阿不合。至是文宗銳意圖治,罷穆彰阿,寯藻遂領樞務,開言路,起用舊臣,寯藻左右之。

關於穆彰阿、耆英等人被罷免,我們後邊會詳細說到。不能否認的是,穆彰阿被罷免和祁寯藻受重用,的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絕好印證。當然,祁寯藻受到重用後,也確實向鹹豐皇帝推薦了不少人才,做到了“保舉循吏及伏處潛修之士,以備任用”。

滿族大臣方面,鹹豐皇帝當時主要信任的是鑲紅旗的文慶。作為道光二年(1822)的進士,文慶歷任通政使、左副都禦史、內閣學士,而後升至侍郎、尚書、軍機大臣,再後來因為上書道光皇帝針砭時弊而被革職。文慶在鹹豐皇帝即位之初被重新啟用,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向鹹豐皇帝建議重用漢臣。

在文慶提出這個建議之前,漢族人雖然也有高官,但和滿族人比起來,始終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文慶認為之所以要重用漢臣,是因為很多漢族人都是從勞動人民的底層中來的,他們知道民間疾苦,熟悉人情真偽,“不像我們這些很少下基層的滿族人,懵懵懂懂之間是不可能有安邦大計的”。

作為舊滿洲貴族的代表,文慶能夠提出重用漢臣的主張,說明他的確是個具有眼光的政治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大清帝國重用漢臣其實是一項戰略措施,曾國藩、左宗棠等漢族大臣當時之所以能夠逐漸受到重用,除了自身的才能之外,跟文慶的建議是分不開的。

鹹豐六年(1856)文慶去世,鹹豐皇帝評價他:

人品端粹,器量淵深,辦事精勤,通治達理……綸扉襄贊,夙夜宣勞,深資倚畀。

文慶去世後,滿族大臣中最受鹹豐皇帝信任的就是肅順。和文慶的出身不同,肅順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屬於清朝皇室的遠房宗支。道光十六年(1836)授三等輔國將軍,後來雖然任前引大臣等職,但都是些無足輕重的閑散職位。直到鹹豐皇帝即位後,肅順才開始步步高升,歷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兵部尚書、理藩院尚書,乃至禦前大臣、協辦大學士,最終成為鹹豐皇帝最重要的智囊。

拋開後來他與慈禧的那場政治鬥爭不談,肅順是一個極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自身雖有些缺點被人詬病,但在當時的滿族大臣中堪稱佼佼者。肅順也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不僅禮賢下士,而且又有識人之明。當時肅順門下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才華的漢族學士,例如郭嵩燾、龍湛霖、王闿運、鄧輔綸、尹耕雲、高心夔、李篁仙等人,時稱“肅門七子”。

肅順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與其他滿族大臣不同的是,肅順對同族的大臣經常隨意呵斥,而對漢族大臣卻頗為恭謙,是一位十分了解漢文化的滿族官員。而且他也看到了大清帝國立國二百多年來,滿族人已經失去了進取之心,未來想要重振大清帝國的雄風,要依靠漢族人才行。應該說能有這種看法,說明他個人具有十足的戰略眼光,對於當時大清帝國的頹廢現狀有清醒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