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第2/4頁)

如果是十年前,鄧潤甫和太後在朝堂上的這番對話,怕是沒幾個人聽得明白,什麽叫做增長了九個百分點?什麽叫做沒有去年的增長率高?

懂算學的聽不懂,不懂算學的更是聽不懂。這遣詞用句太過特異,即是精通算學,乍聽了也不知所以然。就像那些應用題,如果不能理解題目中文字的真實意義,算術再好,也只會得到一個錯誤的答案。

而這一切的源頭,自然是站在對面的韓岡。

這種用詞方法,最早來自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在逐漸改變朝廷中人說話的風格。甚至太後都習慣了這樣的數字列比,簡單又直觀。

僅僅從這一件小事上來看,韓岡對世間的影響力是越來越深了。無論朝野內外,僅僅是說話做事的方式,都受到了他的潛移默化。

章惇記得上一次,韓岡還讓人依照朝廷的支出畫了圖來,圖紙上只有一塊圓形,從圓心引出的條條直線,將這個圓形圖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扇形。韓岡就利用這個扇形,用不同顏色,表明了財政開支的具體對象。這就像一塊燒餅,誰占了多少,那是一目了然。

軍隊占了最大的一塊餅,宗室的補貼,官吏們俸祿,也同樣是巨大的支出。冗兵、冗官、冗費之外,其他的開支就少得可憐。即便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厚生司,從朝廷手中分到的錢,甚至不能保證對醫學的投入,還要依靠醫院和保赤局的收入來支撐。

所以當太後看明白了那幅圖之後,立刻就加大了對厚生司的支持力度,但對軍費的開支,暗地裏則頗有微詞。

鄧潤甫總結完畢,韓岡接著出班:“五年前,天下鋼鐵產量,僅與今日的東京鐵場相當,比起五年前,天下的鋼鐵產量增長了一倍還多。若是五年之後,理當再增加一倍。”

東京鐵場的年產量,比千年後的村級鋼鐵廠還不如。但在世人眼裏,這已經是讓人瞠目結舌的飛躍,這是幾年前天下一年的鐵產量,若是放在熙宗皇帝即位前,更是連一半都沒達到。鋼鐵業大發展,自然就是這五年來掌握朝堂的幾人的功勞。

“這兩年的增長率,都在一成上下,要是再過五年七年,就是又翻了一倍。”向太後問道,“朝廷還用得了這麽多鐵?之前鑄幣局還說,今年計劃新鑄的鐵錢還是兩百一十萬貫,增加的鐵料還用得出去嗎?”

天下生鐵,有很大一部分化為錢幣,幣制改革的前兩年,每年鐵錢的產量是四百萬貫,幾乎占去了官營鐵場產鐵量半壁江山,這兩年,鋼鐵產量大幅增加,而鐵錢因為要保證幣值,每年只新鑄兩百余萬貫新錢。

“回陛下。”韓岡道:“鐵錢耗用比之前雖少了許多,但熟鐵炮經過了大量實驗,終於定型。日後火器局鑄炮,三寸、四寸口徑的火炮,都可以使用鑄鐵,而不是過去的青銅。銅料可以節省下來許多,但鐵料的消耗卻大大增多。僅僅是為了滿足軍中的需要,也需要大量的鋼鐵。此事,章樞密最為了解。”

“滄州泥姑寨,三女寨近日剛剛重修完成,其中泥姑寨六寸榴彈炮四門,四寸榴彈炮二十二門,三寸子母快炮六門,虎蹲炮三十七門。三女寨六寸、四寸榴彈城防炮與泥姑寨數量相同,子母快炮八門,虎蹲炮三十門。包括大名府在內,河北一路,配備火炮的城池、寨堡,總計七十三處,虎蹲炮不計,三寸及以上火炮數量共計一千一百九十四門。”

“一千兩百門了。”太後四舍五入的題目做得飛快,“不少了啊。”

“不,陛下,是太少了。”

“平均到每一座寨堡,還不到二十門。因為有的寨堡火炮多,使得有些州縣只有四五門火炮防守城墻。大名府十萬戶,城中人口十余萬,駐兵近兩萬,為京師北門。如此要地,卻只有八十余門輕重火炮,平均一裏城墻,只有三門,如何能夠防守?”

向太後沉默了下去。

韓岡忽然擡起頭,看了眼屏風後那隱約可見的身影,隱隱能感覺到她現在心中的不快。

章惇別的都好,就是總愛瞧不起人,前些日子,在家裏見外客的時候,穿了件閑散道袍出來,明顯是對人不尊重。此事傳出來,士林中多有議論。

他對太後雖然明面上尊重,但這話的語氣也仿佛是在教訓人。

“陛下明察。”韓岡出面緩和氣氛,“河東有雁門天險,而河北全無,若想使遼人不敢犯境半步,便必須用火炮讓河北變成金城湯池。”

“嗯。”太後聽起來很勉強地應聲。

“各地軍中,也都需要更多的火炮和火槍。軍器監的產量是不是能夠再提高一點。六十萬禁軍都在盼著能夠領取新裝備,在情在理,都不能讓他們一直空等下去。千斤炮,一萬門,可就是一千萬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