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戰術與交戰(第3/10頁)

可見,一個將領在交戰時,不論采取守勢還是攻勢,都可能獲得勝利,但是,為了勝利,他必須:

1.不囿於消極防禦,要善於尋找機會變守為攻。

2.具有冷靜的頭腦和犀利的眼光。

3.擁有可信賴的軍隊。

4.從守勢轉為攻勢時,不能忽略有關戰鬥隊形的基本原理。

5.選擇決定點,並突擊它。

關於我總結的這幾條真理,你可以從拿破侖在裏沃利和奧斯特利茨的戰例,威靈頓在塔拉韋拉、薩拉曼卡、滑鐵盧的戰例中,找到明證。

進攻交戰以及各種戰鬥隊形

進攻交戰,就是一支軍隊進攻另一支防守陣地的軍隊。一支被迫進行戰略防禦的軍隊,也常常采取攻擊,一支被攻擊的軍隊,也有可能重新掌握主動權,恢復曾經擁有的優勢。歷史上,這樣的戰例舉不勝舉。等待敵人進攻的利弊,我已經在上文中介紹過了。本節,我要專門介紹關於進攻部隊的問題。

一般而言,進攻方總是比防禦方更具優勢,因為它信心強,士氣高,目標明確,行動積極。一旦下定決心進攻,就必須確定攻擊序列,我稱這種序列為“戰鬥隊形”。往往交戰開始時,進攻方並沒有明確的計劃,對敵人陣地的了解也不夠準確。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進攻方都必須預先明確,每次交戰總有一個決定點,只要正確地運用戰爭原理,就能比在其他點上更容易獲得勝利。必須將力量集中用在這個點上。

我已經說過,決定戰場上決定點的因素:地址、軍隊戰略目的與地形條件的結合、交戰各方兵力部署。例如,當敵軍一個翼側的戰線以及其延伸是以將要交戰的高地為依托時,就戰術而言,占領這些高地是有利的。但是,也可能會遇到這些高地難以進入的情況;從戰略觀點上看,高地又恰恰處於不重要地位的情況。在包岑戰役[2]中,俄普聯軍的左翼以波希米亞陡山為依托,而波希米亞當時保持中立,從戰術上看,這些山地是戰場的決定點,但從戰略上看,它並不是決定點,該地的地形是有利於防禦的,但是,如果法軍從平原攻擊其右翼,那麽聯軍通向耐興巴赫和格爾利茨的唯一退路就被斬斷,迫使其向山地退卻,從而喪失物質和大量人員。從地形條件看,在這個地區行動比較容易,同時需要克服的障礙也比較少。

我歸納出以下幾條原理:

1.戰場上,地形要點並非就是戰術要點。

2.戰場上的決定點,不論從戰略或是地形上看,它都是有利的。

3.如果戰略點周圍的地形並不過於險阻,那麽這個戰略點通常就是一個最重要的點。

4.有時決定點的選擇取決於兵力部署。如果敵軍的戰鬥線延伸過長,兵力分散,那麽其中心往往就是最主要的攻擊點。假如敵軍戰鬥線集中,其中心點就可能是最強點,不論它後面的預備隊如何,這個點都很容易得到兩翼的支援,這時,決定點就應該選在敵軍陣地的一個翼側,兵力占優的話,可同時向敵軍兩翼進攻,若兵力相等或不占優勢,就不能這樣。交戰的全部計謀全在於如何將主力用於上述三點最有利的一個點上。根據我所做的分析,就很容易選定這種要點。

除非用戰略機動使敵人全線崩潰,否則進攻作戰的目的只能是把敵軍逐出陣地,或打亂其陣形。將敵人逐出陣地的方法通常有:第一,從敵軍正面某一點突破;第二,迂回敵軍翼側,攻擊敵人翼側或翼側後方;第三,結合以上兩種方法,正面攻擊敵人的同時,也用一支部隊從敵人一個翼側迂回或包圍其陣地。

目的不同,每次作戰所選擇的戰鬥隊形也不同。戰鬥隊形有以下幾種。

1.平行的戰鬥隊形。

2.平行的戰鬥隊形,加上一個守勢或攻勢的鉤形部分。

3.加強一翼或兩翼的戰鬥隊形。

4.加強中心的戰鬥隊形。

5.斜形戰鬥隊形,或在攻擊翼上得到加強的戰鬥隊形。

6.同敵軍一翼或兩翼垂直的戰鬥隊形。

7.凹形戰鬥隊形。

8.凸出戰鬥隊形。

9.一翼或兩翼成梯次部署的戰鬥隊形。

10.中央梯次部署的戰鬥隊形。

11.同時向中央以及一翼進行強大聯合攻擊的戰鬥隊形。

這每一種戰鬥隊形都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使用,與一支迂回敵人戰線的強大縱隊聯合使用。為了辨明每一種戰鬥隊形的優點,需要了解每種戰鬥隊形與一般戰爭原理的關系。例如,平行戰鬥隊形在平時是最差的一種戰鬥隊形,因為它無須技巧,就是一個營對一個營,毫無戰術可言。然而,當一支軍隊大規模戰略行動後,要進攻敵人交通線,切斷其退路,並掩護自己退路之時,采取平行戰鬥隊形就很合適。此時,若兩軍決戰,則到達乙軍後方的甲軍便可采用平行隊形,因為甲軍在交戰前已經完成了戰略機動,此時它的目的是阻止乙軍突圍逃跑。除此之外,平行戰鬥隊形是最為不利的,但這並不是說,采取這種戰鬥隊形,就絕對不能取得勝利。最終取得作戰勝利的一方,往往是占優勢的一方,因為它往往擁有最精銳的部隊,能及時投入戰鬥,能使預備隊巧妙地機動,而且還有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