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戰術與交戰(第4/10頁)

一翼加鉤形的平行戰鬥隊形,多用於防禦。當它用於進攻時,這個鉤形要位於戰鬥線前面。當它用於防禦時,鉤形往往位於戰鬥線後面。一旦受到攻擊,這種帶鉤隊形的部隊的處境會很危險。

第三種或第四種戰鬥隊形,在向敵軍中央突破時,比第一種和第二種有利得多,也比較符合一般戰爭原理。但是,在雙方兵力相等的情況下,因抽調兵力加強其他各點而受到削弱的部分,如果還是采用平行戰鬥隊形,就有可能失利。

第五種隊形,最適合劣勢軍隊用來攻擊優勢軍隊,因為這種戰鬥隊形,有利於集中主力攻擊敵人戰線上的某一點。此外,這種戰鬥隊形還有以下優點:被削弱的一翼,不僅可免受敵人攻擊,還可牽制部分敵軍,必要時,它也可作為預備隊支援作戰。腓特烈大帝的萊頓之戰,就說明了這種戰鬥隊形的優點。

第六種垂直的戰鬥隊形,是用於指示戰術突擊方向的理論樣式。一般而言,交戰雙方是不會處於彼此相垂直的位置的。因為如果甲軍采取與乙軍一翼或兩翼垂直的進攻方向,那麽乙軍就會立刻改變部分戰線的正面,反之亦然,即進攻方的一個師位於與敵人一翼垂直的地方,其余部隊接近敵軍正面,這樣又回到了第五種和第十一種的斜形隊形。

同時對兩翼攻擊是很有利的。不過,前提條件是,數量一定要占絕對優勢。按照戰爭的基本原理,應該把較大的兵力集中於決定點上。一支處於劣勢的軍隊,要攻擊一支兵力集中之敵,還要從兩點同時攻擊,是有違基本原理的。

第七種戰鬥隊形,自漢尼拔在戛納用過後,就被很多人推崇。但我認為,這種隊形只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當敵人向我軍中心攻擊,我軍則往後撤,使其被我軍兩翼包圍,這種隊形才真正有利。如果交戰開始就采用這種隊形,敵人就可能進攻兩翼,兩翼就將遇到麻煩。所以,只有在敵軍采用凸出的戰鬥隊形時,使用中央凹入的隊形才會有效。

這種中央凹入的隊形,可使兩翼不過分暴露地梯次前進,並可發揚火力集中的優勢。但如果敵軍不攻入凹形,而是在遠處監視,並集中主力向我軍一翼攻擊,那麽這種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中央凸出的戰鬥隊形,一般用於,部隊剛剛渡河,被迫放棄用兩翼憑河掩護橋梁的情況,或是像在萊比錫那樣,背河防禦作戰,以便再次渡河,並掩護部隊行動的情況。另外,這種隊形可用以對付敵軍采用中央凹入的隊形。如果敵軍攻擊我軍凸出戰鬥隊形的一端或者凸出部,那麽采用中央凸出戰鬥隊形的我軍就將失敗。1794年,法軍在弗勒呂斯采取這種隊形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科布爾格親王沒有集中主力突擊法軍的兩翼或中心。在埃斯靈之役,以及萊比錫會戰中,法軍都采取了近似於中央凸出的隊形,而且都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效果。

第九種戰鬥隊形,大致與垂直的戰鬥隊形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兩個梯隊靠近預備隊方向,那麽這種戰鬥隊形較垂直戰鬥隊形更有利,因為它可使敵軍沒有機會撲向我軍中心間隙發起反攻。

中央梯次部署的戰鬥隊形,往往用來對付戰線中斷和戰線過長的敵軍。此時,敵軍中央與兩翼隔開而處於孤立狀態,被切斷的敵軍難逃被各個擊破的下場。如果敵人戰線完整,就不應采用這樣的隊形,因為此時敵軍預備隊通常在戰線中央附近,其兩翼也能支援中央,若是采用這種隊形,先頭梯隊就容易被擊敗。此時可以采用平行戰鬥隊形,並在中央部署相當的兵力以欺騙敵軍,使其無法找到我軍的真正突擊點,也能阻止敵軍兩翼從側面進攻我軍中央梯隊。勞東攻擊本采爾維茨築壘營地時,就是使用了梯隊戰鬥隊形。由於當時守軍被困在營壘中,所以,勞東不用擔心進攻梯隊翼側的安全。這種隊形也有不利的地方,它會使敵人發現我軍的攻擊點,所以要佯攻敵人翼側,以掩護我軍的真正突擊部隊。

第十一種戰鬥隊形,把兵力編成縱隊,在中央以及一翼進行強大聯合攻擊。這種隊形用於攻擊臨近的敵軍戰線更為有效。與其他隊形相比,這種隊形才是最合理的。一面攻擊敵軍中心,一面以一支部隊迂回敵軍一翼進行助攻,防止敵軍向我進攻部隊的翼側發起反攻,事實上,這正是漢尼拔和薩克森元帥的慣用戰法。敵軍不得不同我軍全部兵力作戰,被擊潰的可能性很大。拿破侖就是采取這種機動,才在瓦格拉姆和利尼取得勝利。但在包岑采用這種隊形時,由於左翼部隊受挫,拿破侖因而未能獲勝。

我必須指出,不要教條地使用戰鬥隊形。如果一位將軍認為可以紙上談兵,那麽他就是在自欺欺人,在戰場上他也將必敗無疑。路易十四或腓特烈時代,人們尚可照著幾何圖形來排兵布陣,那是因為當時部隊幾乎都是集中的,雙方可以對峙數月之久,有充分的時間來組織行軍,各縱隊也能同時到達。到了今天,所有用繪圖工具所繪制出來的隊形,沒有人敢保證它們不出任何差錯,因為今天的軍隊的機動性大大提高了,所以,上述這些隊形只能大致用於表示部隊的部署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