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戰術與交戰(第2/10頁)

選擇戰術陣地時,通常應遵循如下準則。

1.道路比敵人更便利,以便於防禦的軍隊抓住時機攻擊敵人,而不利於敵軍向防禦的軍隊戰鬥線靠近。

2.保證炮兵在防禦中發揮最大效力。

3.地形要便於部隊從一翼運動至另一翼,便於主力在有利的點上集中。

4.可觀察到敵人的移動情況。

5.有便利的退路。

6.兩翼要有良好的依托,使敵軍無法向防禦的軍隊的陣地兩端頂點進攻,不得不向我中央陣地進攻,或是向我軍正面進攻。

這個條件很難達到,假如一支軍隊以河川、山脈、森林為依托,則一次極小的失利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是因為軍隊被突破的防線可能就是作為防禦屏障的障礙。所以,易於防守的工事,要比不可逾越的障礙價值更大。

7.可在後方設立一個鉤形陣地以支撐翼側。這種鉤形陣地是冒風險的,因為它與戰鬥線相連,限制了部隊的移動,如果敵軍把大炮設在兩條線延伸的交角上,軍隊就將受到重創。有時候,預備隊成縱深序列部署在翼側的後方,可能會比采用鉤形陣地更有利。采取這兩種方法,還是要根據地形條件決定。

8.防禦陣地的兩翼要設法掩護,正面部分的延伸處要設置重重障礙,迫使敵人向防禦的軍隊的中心進攻。這種陣地對防禦方總是有利的,馬爾普拉凱戰役和滑鐵盧之役都證明了這一點。並不一定是大型障礙物,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微不足道的帕佩洛特河就是這樣,它迫使內伊攻擊威靈頓的中心位置。在防禦這種陣地時,要注意掩護兩翼部隊,使其能隨時參加戰鬥。

我無法否認,這些方法都只是一些苟安的方法,對於采取守勢等待敵人進攻的防禦軍隊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時機奪回主動權。

我要求選擇陣地時,要有便利的退路。這就讓我們回到滑鐵盧之役了,一支背靠森林、後方中部和兩翼都有便利退路的軍隊,一旦交戰失敗,就會如拿破侖所認為的那樣受到致命損害嗎?我個人認為,這種陣地比完全暴露的開闊地形更利於後撤,被擊潰的部隊通過平原,是冒著巨大風險的。當然,如果後撤變成了潰逃,那麽森林陣地上的火炮就會成為敵人的戰利品。如果能有秩序地後撤,沒有什麽能比森林提供更好的掩護了。當然,這樣的後撤是有條件的,如至少要在後方擁有兩條便利的道路,部隊要有退卻的保障措施,部隊不能過分密集,絕不能讓敵軍在後撤方的翼側進行任何在後撤方撤出森林之前超過它的運動。曾經,在霍恩林登曾發生過敵軍超過後撤方的情況。如果可以像在滑鐵盧那樣,森林在中心位置後面構成凹形線,後撤就更加安全可靠了,因為有了這樣凹形線的森林,就可用作基地,以集結軍隊,為部隊贏得有序撤退的時間。

當我在談戰略行動時,已經指出軍隊實施防禦和進攻的各種可能性。我認為,從戰略角度看,誰掌握主動權,誰就占優勢,因為它可以將主力用於決定性點上,對敵軍發功突擊。相反,誰在陣地等待進攻,誰就處於被動地位,時常遭到攻擊,行動上總是會受制於敵人,隨敵人行動而行動。我承認,在戰術上,上述的有利因素並不是那樣有利,因為此時作戰地域不大,進攻方無法掩蔽自己的行動,而防禦方可以及時發現敵軍的動向,利用地形優勢發揮精銳預備隊的優勢。而且,進攻方需要克服一系列地形障礙才能到達防禦方的陣地。從這些天然障礙,以及必須攻克的敵人炮兵陣地,再加上部隊可能因為敵人的射擊而出現的混亂上看,我們就可得知,在戰術上攻防雙方的利弊差不多是均衡的。

任何一支軍隊,只待在陣地,等著敵人進攻,久而久之,它終是會被敵人擊潰的,如果它充分利用防禦的長處,變劣勢為優勢,它就有希望取得最大的勝利。這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所證明了的。哪怕是一位天才將軍,只要他專等敵軍來進攻,即使他在陣地上英勇抵抗,而無其他改變,只要敵軍發起進攻,他就終將會被打敗。所以,防禦方在等待敵軍進攻時,應該堅決地實施機動,將主力放在最重要的點上。

實際上,在等待敵軍進攻時,防禦方在占領著精心挑選的陣地時,是可以清楚地觀察敵人的動向的。由於預先根據陣地地形進行了妥善的部署,為保證炮兵連發揮最大功效又進行了一番調動,所以,敵軍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經過兩軍之間的中間地帶。因遭受巨大損失而被瓦解的進攻方,很少能恢復其原來的優勢,因為在它看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對手一旦轉入進攻,那麽其精神狀態即使是最勇敢的軍隊也不是其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