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軍隊的戰鬥部署和單獨或聯合使用三個兵種

本章我要跟大家一起研究交戰戰術方面的兩個課題:軍隊投入戰鬥的部署方法;各兵種的使用。這兩個問題屬於戰爭勤務和輔助性戰術範疇,但是對軍隊統帥而言,它們也理應是一種計謀。

戰略包含若幹固定的地理線,根據敵人的部署情況,統帥可以衡量這些地理線的相對重要程度。而敵人兵力的部署變動的情況很少,它們不是分散部署就是集中部署,位於作戰正面的中央或者作戰正面的一翼。將這樣簡單的因素編為戰爭基本原理的規則,那再容易不過了,關於編組戰鬥隊形的問題,也是如此,戰鬥隊形也可列入與一般原理關聯的規則內。至於執行的方式,即戰術,則要取決於各種情況。對於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人們很難固定地去套用行動規則。將任何兩名傑出的將領相比較,無論是步兵將領還是騎兵將領,他們二人對於進行攻擊的最適宜方法總是各執一詞。

另外,將領的能力、毅力、眼力,軍隊的士氣等差異,也會對戰術有所影響。因而,我深信,戰術的運用體系總是矛盾百出的,人們要是能確定出若幹指導性原則,那麽將是莫大的功績,這樣就能將那些渾水摸魚的虛假理論剔除。

戰鬥線上的部署

戰鬥線的定義,我已經在前文中解釋過了。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它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各種不同的軍隊在戰鬥線上應該怎樣部署的問題。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的步兵都編成團和旅,之後再集中統一編成一個作戰軍。每個軍分成一線、二線,每線各擁有左翼和右翼。騎兵一般在兩翼,而稍顯笨重的炮兵則部署在每條戰鬥線的正面。當時,軍隊總是集中宿營。行軍時,軍隊要麽橫線行進,要麽分成幾個翼實施。

側敵行軍時,橫隊行進特別有利,此時,軍隊分成兩路縱隊前進。分翼行軍時,全軍就分成了四路縱隊,這是因為有兩個騎兵翼和兩個步兵翼。

法軍的這種部署方法,大大簡化了戰爭勤務的任務,任何有關行軍的部署情況都可表述為一句話:“成橫線或分成兩翼,以右翼或左翼,朝某某方向前進。”這種方法看似單調,但在那時,確實是非常簡便的部署方法。它也是當時一切部署方法中最可行的一種。

在明登,法國人試著使用另一種部署方法,他們想以旅為單位編成縱隊,同時開辟道路,所有縱隊齊頭並進,但是他們始終未能編成這種縱隊。我認為這種方法,雖然可以減輕司令部的工作,但是如果十幾萬人的軍隊也采用這種部署,那麽就會使縱隊拉得過長,從而招來危險。

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軍隊施行了師的編組方式,這種方式打破了過去的形式,組建了能在任何地形上獨自運動的部隊。一時間,我們似乎又回到了羅馬軍團的編組方式,但它畢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些師一般由步兵、騎兵、炮兵組成,分散行軍,分散作戰。在作戰時,偶爾會出現各師正面過長的情況,這可能是為了保障它們能在沒有倉庫的條件下生存,抑或是為了故意延伸正面以迂回包圍敵人的正面。

有時一個軍下屬的七八個師彼此相聚16~20千米。司令部的位置居於中央,除了五六個騎兵團外,別無其他預備隊。因此,當敵人集中主要兵力進攻某一個師時,全線就會產生不安,而總司令因為沒有預備隊不得不撤退,以集中分散的兵力。

但拿破侖在第一次意大利戰爭中克服了這個缺點,這是因為,他指揮軍隊進行靈活而神速的機動,而且他總是把手下各師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決定點上。

當拿破侖成為皇帝後,國家的財富和他的計劃每天都在擴張,他意識到,必須擁有一支更強大的軍隊,他決心采用一種新建制:一種介於新舊兩種體系之間的折中方法,同時仍然保持了以師為建制的長處。

自1800年的戰局起,拿破侖用兩三個師組成軍,指定一名中將指揮,構建全軍的翼側、中央和預備隊。萊茵軍團就是這樣組成的,左翼是聖敘薩指揮的2個師,右翼是勒古爾布指揮的3個師,中央是聖西爾指揮的3個師,此外,總司令直接掌握由3個師組成的預備隊。

漸漸地,這種建制最後在布洛涅營寨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在那裏組建了常備軍。每個軍包括3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36~40門火炮,以及部分工兵。看上去,這就像是一支能夠獨立作業的小型軍隊。重騎兵統一組成一支強大的預備隊,它包括2個胸甲騎兵師,4個龍騎兵師,1個輕騎兵師。擲彈兵和禁衛軍組成步兵預備隊。

到了1812年,騎兵也可編成軍,每個騎兵軍包括3個師,使這個日益強大的兵種更具統一性。

不得不承認,拿破侖采用新編制組成的大軍,創造了許多驚人的戰績,他的這種方法很快被歐洲各國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