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爾登:準備(第2/7頁)

意大利參戰本來被認為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但實際上只產生了另一個僵局。在遠東的高加索地區,俄國和土耳其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發生沖突,雙方傷亡極大,但毫無戰略意義。

然而,巴黎和倫敦仍然保持一種樂觀態度,彼得堡對前途也有相當的樂觀。協約國在西線的兵力優勢明顯,並且有擴大的趨勢。意大利雖然沒有在南方取得突破,但帶來數十萬兵力。即使意大利軍隊不能取得任何戰役性勝利,但他們能牽制原本計劃送到其他戰場上的奧匈軍隊。俄軍的管理有所改善,新領導層既誠實又有能力(後來證明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受重創的軍隊正在重建之中。英軍參戰時規模不大,後來傷亡很大,名聲不佳,但其規模卻增長得較快。

到1916年初,英國大約有100萬軍隊在歐洲大陸,而且每月都增加10萬人。德國人當初打了一個戰爭賭注,他們認為只要德國入侵比利時就可以在英國全面參戰前把法國打敗。如今,每當有一個營的英國新兵到達歐洲大陸,就是增加了一份德國人打賭失敗的代價。英國和法國從殖民地抽調出軍隊來歐洲也增加了兵力。德國和奧地利沒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利用,也不能依靠海洋運輸兵力。倫敦打贏戰爭的決心非常大,1916年1月,英國下院通過《兵役法》。這部法在英國並不受歡迎,即使在政府內部也有不同意見(阿斯奎斯拒絕對其表示個人意見),下院之所以能通過,主要靠勞合·喬治像鋼鐵般的意志的推動。這部法在英國第一次引人強迫征募士兵,保證有數百萬新兵能參加英國遠征軍,借以克服人伍人數下降的趨勢。協約國炮彈供應危機也受到控制。

英軍、法軍總參謀部的人員認為協約國的兵力實際優勢比統計數字還要大。不斷有情報說,德軍浪費兵力的速度驚人,無法持續,很快枯竭。然而,德軍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德軍比英軍、法軍更仔細地節省兵力,其傷亡在1915年僅是敵人的一半。霞飛和黑格非常喜歡聽自己參謀人員的美好願望,他倆相信1916年的任務很簡單,就是找到能打得德國人無力還手的最佳進攻方式。答案很明顯:繼續進攻,消滅德國人,直到德軍的防線崩潰。有待回答的問題是何時、何地發動進攻,但兩位指揮官並不擔心。他倆給1916年的攻勢定下了基調,就是要在所有可能進攻的地方發動進攻。如果所有部隊能同時發動進攻,德軍就無法在陣地之間轉移兵力應付進攻的順次。很難想象,在如此的攻勢下,德軍能躲避崩潰的命運。

協約國的兵力正在增加,柏林顯然知道這個事實。所以,東線勝利沒有給德國人多少快慰,打退霞飛的進攻也沒有帶來多少快慰。他們知道留給德國結束戰爭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道理不難理解,無論防禦如何精良,防禦意味著消耗和失敗。但是,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截至1916年初,德軍在西線有94個師,外加26個後備師,而協約國是91個師,外加90個後備師。德國必須在還有實力的情況下打一次勝仗。然而,德國無法確定如何打這一仗,法金漢支持西線,興登堡、魯登道夫支持東線,雙方一直處於令人厭倦的爭執之中。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中,德國人感到有兩個因素比較確定:在未來幾個月裏,俄國的實力將會嚴重削弱;法國肯定會進攻,法國人的進攻往往不計代價、不顧勝負。

雙方面臨的最大戰略問題在1915年底前都有了答案。12月6日,霞飛在自己地處尚蒂伊的豪華河岸城堡總部裏,主持協約國軍事首腦會議,英國、俄國、比利時、意大利,甚至日本都有代表參加。參加大會的將軍們一致同意針對德國的戰略,德國已經虛弱到致命的程度,一次聯合攻擊就能徹底擊敗德國,所有交戰國在每個戰場都發動進攻。他們還同意在夏天之前不發動這次宏大的戰役。似乎匆忙開戰的意義不大,在半年時間裏協約國能聚集起具有決定性優勢的大炮和彈藥。在這段時間裏,英國可以培訓新兵,俄國也能從重創中恢復過來。

12月底,霞飛和黑格再一次會面,勾勒出西線進攻計劃的概貌。霞飛想把進攻放在法國境內巴黎的北面,陣地跨過索姆河。黑格偏向於把戰場放在更北面的比利時,這樣能奪回靠海的港口,這些港口極具戰略價值。霞飛的索姆河計劃幾乎沒有什麽戰略意義——只是逼退德軍的防禦線,多殺一些德國士兵。盡管如此,霞飛的計劃勝出,因為他打算完成計劃的大部分工作。40個法國師將參與戰鬥,而英國只提供25個師。65個師的進攻應該是難以阻擋的,特別是考慮到有俄國人同時將在東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意大利也將發動對奧地利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