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索姆河戰役(第3/6頁)

7點20分,步兵進攻前10分鐘,英國人引爆德軍霍索恩嶺(Hawthorne Ridge)多面堡地下埋設的炸藥。“我所站的地方發出巨大的震動,”一名進行遠距離觀察的英國士兵報告,“搖擺,傾斜……然後,大地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泥土被掀起到100英尺(約30米)的高空。泥土越升越高,與下落的泥土摩擦發出恐怖的咆哮,爆炸地點出現一座煙塵山。”雖然此次可怕的爆炸造成很大的殺傷,但是其效果是有限的,難以彌補的是它實際在給德軍傳遞警告的損失。然後,德國人開始向英國人送信號,一個冰冷的信號。那些被認為已經成為啞炮的德國大炮突然開火,準確地落在英軍士兵等待出擊的戰壕上面。顯然,德國人還活著,他們的大炮還在,那些大炮為了獲得最大轟擊效果而布置得井然有序。7點28分,又有10個英國人埋下的地下炸彈爆炸,但都要比霍索恩嶺那個大爆炸小一些。兩分鐘之後,汽笛鳴響,2萬英國士兵爬上地面,向德軍陣地走去,他們覺得自己只不過是走向敵人的泥土墓地。

也就在此時,英軍的炮火停止轟擊德軍前沿陣地,這明顯有別於從前,一般英軍在7點45分停止轟擊。此後,英軍的炮火轉移向較遠的目標。本來應該是爬行式的彈幕轟擊,讓步兵緊隨其後,但是,由於管理不當,彈幕轟擊移動的速度過快。大部分英軍炮彈落在德軍背後。炮火轟擊方式的改變給德軍另一種警告。當德軍士兵看到、聽到、感覺到彈幕轟擊離開自己,他們馬上爬出藏身的暗室,進入崗位,把機關槍拿出來準備好。

回到地面,德軍吃驚地發現英軍的地面彈幕轟擊效果也異常有限。德軍的帶刺鐵絲網和木樁幾乎都在原處,這點最難以解釋。這些沒有被摧毀的帶刺鐵絲網,像往昔一樣為德軍提供難以穿越的保護屏障。

英軍的進攻部隊被告知,一旦發現帶刺鐵絲網被炸開的開口,馬上向開口處聚集,所以鐵絲網的開口處成為英軍的死亡陷阱。仗打到這個時候,英國人奇妙炮擊中隱藏的問題才暴露出來。大量炮彈沒有爆炸,有人估計有三分之一的炮彈是啞彈,但至少應該有幾萬發啞彈。在爆炸的炮彈中,榴霰彈居多,炸彈較少,而且這些炸彈的威力較小,無法穿透德軍的掩體。導火索也暴露出缺陷。產生這些問題有一部分原因是勞合·喬治造成的,他要求英國工廠匆忙生產,匆忙生產導致質量控制失效,為了增加產量,工廠雇用大量沒有技能的工人。另一個原因是黑格造成的,他決定把許多重型大炮留在佛蘭德斯,希望有一天能發動對海岸線的進攻。然而,使這些不幸變成災難的根本原因是英軍的高級將領,盡管前線觀察員不斷警告德軍的鐵絲網還沒有被摧毀,他們仍不聽警告。

英國兵出發時並不了解這些情況。他們熱情高漲,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經驗不足,另一方面是由於對面前的敵人無知。此外,他們都喝了比平時配給量要多的朗姆酒(有些部隊能喝多少就給多少),朗姆酒使英國兵感到安全、穩定、遲鈍。為了進一步激勵士兵,士兵們被告知,軍士可以槍斃任何膽敢不前進的人。這樣的做法,當時很流行,效果也不錯,但從來沒有被寫入軍規。此外,沒有一個軍官會笨到把有關俘虜的命令也寫在紙上。一些參加索姆河戰役的部隊把處置俘虜的命令制定得毫無歧義:沒有俘虜營可用,德國俘虜必須跟著攻擊部隊一起向前走。

德國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吃驚。英國人沒有急行軍,也沒有利用地面物體閃避,只是肩並肩地前進。他們不跑,只是慢慢地走,就像在做軍事列隊訓練。他們手拿著步槍和刺刀,就好像從古代走出來一樣。如果這還不算荒謬,那就聽一聽給他們的進攻命令:以整齊的行向前進。這是羅林森的主意。他認為自己的部隊經驗不足,不能以其他方式前進。“進攻要像波浪,”他說,“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近,這樣才能給他們信心。”如果德國人已經被炮火消滅了,這種前進方式還算合理。每一行的行進速度都是每兩分鐘走100碼(約90米)。行動的準確性以秒計算,這樣才能與“徐進彈幕轟擊”配合。然而,英軍的“徐進彈幕轟擊”並沒有按原計劃執行。

根據英軍那天的詳細計劃,士兵不許在離敵人20碼(約18米)以外開始奔跑。實際上,奔跑也是不可能的:第一撥的士兵每人負重有70磅(約32公斤)的武器、彈藥、工具,帶著這麽重的東西爬出戰壕都非常困難。最後一撥的士兵負重仍然不少,他們的任務是鞏固前面士兵占領的陣地,所以攜帶著鞏固陣地用的武器裝備,有木板、帶刺鐵絲網、棍子、機關槍。如果命令他們奔跑,他們跑不動,特別是大地被炮彈炸得到處都是障礙。一個幸存者回憶道:“幻想一下你肩上背著帶刺鐵絲網卷在炮火下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