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尼韋勒的進攻(第4/8頁)

進攻終於停止了,法軍的傷亡人數達到27萬,其中包括10萬人陣亡。德軍的傷亡總數是16.3萬人。雙方都難以負擔如此大的傷亡。這次進攻毀了尼韋勒,主要原因不是他的失敗,而是他承諾太多做不到的事。4月28日,潘勒維提拔貝當為法軍總參謀長,要求尼韋勒辭去法軍總司令一職。尼韋勒又有驚人之舉,他拒絕辭職。相反,他繼續大肆譴責別人。後來,貝當被任命為法軍總司令後,他仍然拒絕辭職,他以自我羞辱之舉結束自己的一切。此時,貝當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危機——法國士兵的兵變四處蔓延,法國似乎無法繼續打仗。

戰局此時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交戰國不僅處於困境中,而且面臨崩潰的危險。奧斯曼帝國正在分崩離析。雖然土耳其士兵艱苦奮戰,但長期缺少必需品和後援,終於在1916年讓俄國人把高加索搶走了。1917年3月,英軍在埃及之外展開進攻,奪取美索不達米亞的首都巴格達,這座城市是奧斯曼帝國最珍貴的財寶之一。土耳其人繼續參戰的唯一理由是:如果德國戰敗,奧斯曼帝國肯定隨之滅亡。

俄國臨時政府也面臨嚴重問題。盡管英國和法國在財政和物資上慷慨支持俄國,但是俄國越來越難以保證其軍隊的完整,越來越難以控制國內的局勢。4月11日,全俄蘇維埃大會投票支持繼續參加大戰,但是,呼籲停止戰爭,要求交戰雙方進行不涉及領土吞並和戰爭賠償的談判。4月15日,數萬俄國士兵從戰壕中冒出來,與昔日的敵人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舉行了一場毫無準備、具有反戰色彩的復活節慶祝活動。第二天,列寧從他長期流放地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這是魯登道夫的計謀,他為了煽動俄國陷入內亂之中,親自批準讓列寧坐火車從瑞士出發,沿途經過法蘭克福、柏林、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抵達彼得格勒後,這位布爾什維克領袖考慮到公眾的反戰情緒,開始操縱他的跟隨者采取反戰姿態。俄國人曾經承諾在5月1日發動進攻,為了支持尼韋勒的進攻,已經集結了大量軍隊。然而,俄軍的進攻無法展開,士兵們變得難以控制,鐵路也沒有足夠的煤驅動火車。5月2日,克倫斯基成為臨時政府首腦。他試圖解決軍隊的問題,但是無論他做什麽情況都向壞的方向發展。他頒布命令,解除43歲以上男人的兵役,本來就接近癱瘓的俄國鐵路系統又湧入大量的急於回家的中年退伍老兵。他廢除逃兵的死刑,馬上就有100萬士兵把槍丟在地上。許多人回家的動機是為了當大土地貴族分配土地時能獲得一塊土地,還有許多人就是厭惡了戰爭。

奧匈帝國已經極度虛弱,幾乎就是一個空殼,憤怒的柏林政府幾乎不想再幫助這個帝國維持下去。新皇帝卡爾一世還不到30歲,為人虔誠、誠懇,是一個有教養的理想主義者,在繼承家族的皇位前,從來沒有受過任何政治方面的培訓,也沒有任何行政管理經驗。他真心地希望能保持帝國的完整,希望能把他的人民從未來的屠殺中解救出來。3月,他著手做一件自大戰開始以來最唐·吉訶德式的計劃。他的妻子有兩個弟弟,西斯特王子和賽維爾王子,他倆早前在比利時軍隊裏充當擔架手。卡爾一世任命這兄弟倆為自己的特使去跟協約國進行和平談判。他的用意很好,卻非常幼稚,他竟幼稚到忘記告訴德國他的想法。德國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德國認為卡爾犯了嚴重的罪過,他的行動無異於為了救自己而切斷連接著德國的纜繩讓德國獨自漂流(卡爾似乎沒有計劃這樣做)。後來,巴黎的報紙披露了他計劃中的細節(卡爾承諾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分給法國,德國對此感到驚駭),卡爾變得驚慌失措,譴責報道是惡意編造。法國人此時認為他不僅是一個笨蛋而且是一個騙子。

卡爾一世的努力注定失敗。開始的時候,他的建議引發了一些興趣,倫敦的興趣較濃,但是,談判後來發現不分拆奧匈帝國就談判不出和平。俄國、意大利、羅馬尼亞都曾獲得承諾可以瓜分一塊卡爾的遺產。英國和法國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去履行過去做出的承諾。卡爾的主動出擊看來只不過是一個無能政體臨終前最後的嘆息而已。

如果把德國看作一座比土耳其帝國、俄國、奧匈帝國更堅固的寶塔,那麽這座寶塔的基礎開始出現嚴重的裂縫。德國處於饑餓之中,每個人面粉定量在4月中繼續下調,成百上千的工廠工人開始罷工。隨著物價繼續上揚,數萬礦山工人、鋼鐵工人和軍需品生產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漲工資,要求改善夥食。在這些動亂之後的深層原因是人們對無休止戰爭的厭倦和人們對悲慘戰爭的痛恨。德國的政黨是公民意見的氣壓計,雖然他們在制定政策中沒有發言權,但他們開始爭論如何結束戰爭和如何利用戰爭的經驗進行體制改革。3月,德國議會建立了一個特殊委員會,研究德國憲法改革問題。4月,德國社會主義分子響應俄國同志的號召,要求實現沒有吞並和賠償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