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產(第3/7頁)

1917年下半年,德軍引入一種新的進攻系統,借以補充防禦能力,這種被稱為“胡蒂爾方法”的新進攻系統最初在東北前線使用,後來推廣到卡波雷托和康布雷,由魯登道夫的表兄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發明,利用這種方法極有希望打破西線的僵局。在這種方法中,突擊小分隊由6個至8個經過特殊訓練的士兵組成,他們的任務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利用地形偷偷溜過強大的據點(不是停下來摧毀這些據點),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深入敵人陣地。那些強大的敵軍據點由第二撥帶著重型武器的大部隊消滅。德軍曾在中等規模的進攻中使用過這個戰術,如果在較大規模的進攻中使用這種戰術,應該會有較好的效果。

德軍最高指揮層面臨的問題是:是應該像1915年那樣進攻,還是像1917年那樣防守?這個決定應該由魯登道夫做出,而他一直傾向於發動進攻。普盧默在1917年末的伊普爾戰役中采用有限攻擊的戰術取得了較好的戰果,這對魯登道夫的決策有影響。但是,真正影響魯登道夫的決策的因素是美軍參戰。每月都有數千人的美國軍隊抵達法國(到1918年中旬,美國軍隊將有25萬人抵達法國)。盡管美國兵都在受訓,但很快美國軍隊將會達到壓倒性優勢。雖然美國兵沒有經驗,但是他們吃得飽,精力旺盛,有最好的武器。由於還未遭受到流血傷亡,他們有一種天真般的勇敢。這種勇敢,英、法、德的士兵已經沒有了。

按照魯登道夫的估計,美軍只有到1918年中旬才能帶來威脅,到那時敵我對峙的天平才會發生決定性的翻轉。如果德國想在西線取得戰爭的勝利,只能在1918年上半年的時間。就是基於這種考慮,德軍各部隊都收到一篇題目叫《戰壕攻擊戰》的論述文章,解釋了胡蒂爾戰術和使用方法。一些被挑選出來的軍官從前線撤回,參加一個為期8天的培訓課程,不過這門課程很快延長到4周時間。德軍把東線最好的部隊和一些資質較差的部隊裏抽調出的35歲以下的士兵,用火車運回德國,讓他們進行休整,提供培訓。德軍的目標是建立42個精英機動師,他們是德國最好的士兵,這些年輕的勇士能熟練使用手榴彈、輕型機關槍、火焰噴射器、戰壕迫擊炮,並接受過新攻擊戰術的培訓。這些士兵處於防禦狀態已經有幾年時間了,知道依靠防禦無法勝利,特別是在經歷了帕斯尚爾戰役的折磨後,他們期望發動進攻。魯登道夫說:“他們對進攻著迷了。俄國崩潰後,期望進攻是他們的一種自慰。”德國國內也發生類似的情況。德國人不僅想結束戰爭,而且想獲得偉大的勝利。德國的政治宣傳說,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而且是以德國完勝告終。

還有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是在何處發動進攻。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確定目標——是攻擊英國,還是打敗法國?為了探究答案,魯登道夫在11月11日與皇儲威廉的總參謀長弗裏德裏希·馮·德舒倫堡(Friedrich von der Schulenburg)、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的總參謀長赫爾曼·馮·庫爾(Herman von Kuhl)一起開會。這兩個人都是有經驗的指揮官(庫爾曾是克盧克1914年進攻巴黎時的總參謀長),他們都有各自的主見。德舒倫堡希望對凡爾登凸出部的兩翼發動進攻,這個主意猛一聽荒謬,但實際上很有道理,因為法軍急劇減少了在凡爾登地區的兵力。他看到了一個動搖法軍在凡爾登地區防線的機會,利用這個機會把法軍驅趕到巴黎。庫爾奮力爭取在佛蘭德斯發動進攻,他爭辯說那裏是唯一能奪取戰略目標的地方。如果英軍的防線被刺破,他們只能是背水而戰,結果是要麽被德軍殲滅,要麽逃竄回英格蘭。魯登道夫也提出幾個方案,要求特別注意英、法會合點聖康坦(St. Quentin)。他指出發動進攻的3個必備條件:俄國和意大利不再是威脅;進攻的時間要盡可能地早,最遲3月,如果可能要放在2月;如果進攻開始,即使打擊的是法國人,但目標必須是打敗英國人。英國遠征軍在大戰開始時只是一支很小的軍隊,現在則變成協約國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如果英國能在年中被打敗,美國人就不重要了。

15天後,3個俄國士兵舉著白旗走向德軍在遙遠北方庫爾蘭的防線,這一舉動使滯留在人們心中相信東線還有可能再次回到戰爭狀態的擔憂消散了。這3個俄國兵說他們是基裏連科(Kirilenko)將軍派遣來的,布爾什維克最近剛任命基裏連科為總參謀長。他們的任務是傳達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和平談判意願。幾天後,德國和俄國的代表齊聚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德國代表中有馬克斯·霍夫曼、德國外交大臣理查德·馮·庫爾曼(他是亞瑟·齊默曼的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