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產(第4/7頁)

試探性的和平建議此時逐個出籠,一般是以秘密的方式提出,糾纏著各種動機,雙方的領袖公開表示願意公平地進行和平談判。協約國希望與維也納進行單獨的和平談判,這對德國人在東線的利益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德國利用中間人試探著協約國諸國的意向。從一開始就視大戰為瘋狂之舉的教皇繼續尋找一個各方接受的停火條件,這讓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憤怒不已。在這些眾多的聲明和積極的姿態之中,有的真誠,有的帶著輕蔑的不信任,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有時讓人感到愉快,有時讓人感到悲哀。但是,和平的希望不大。

戰場上的僵局仍然在繼續,和平的唯一機會是維持現狀。此時,只有俄國和奧匈帝國願意擁抱這個想法,因為這兩個國家已經戰敗了。柏林、倫敦、巴黎、羅馬還是認為勝利是有可能的,從長遠看,決出勝負很有可能,誰都不願滿足於獲得劣勢。在某種意義上,所有國家都不能滿足於劣勢。所有的國家都告訴自己的人民,這場戰爭是善與惡的對決,如果此時與敵人妥協,根本無法向人民解釋。

德國領導人對戰爭目標有各自的看法,其分歧程度比協約國領導人之間的分歧要大。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仍然希望贏得戰爭,所以他們對不是由柏林支配的和平談判不感興趣。相反,格奧爾格·馮·赫特林(Georg von Hurtling)伯爵說他希望自己成為歷史上的“和解首相”,11月1日米凱利斯辭職後,他續任首相一職,他是一位年邁的巴伐利亞天主教徒,過去是哲學教授。但是,他的和解條件要求德國獲得盧森堡和列日,也許還應該包括擁有富饒煤和鐵礦藏的隆維–布裏埃盆地(Longwy-Briey basin)。在這點上,他獲得理查德·馮·庫爾曼的支持。庫爾曼追求與多方進行談判,談判時富有激情而且有獨創性,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認為他變成有待處理的問題之一。但是,赫特林其實不想結束戰爭;他的目的是想使協約國中一個成員國放棄打仗,從而讓德國將軍們騰出手打敗其余協約國成員。

雖然庫爾曼引發的災難不如齊默曼引發的大,但他努力的結果並不多。勞合·喬治穩坐英國首相的職位,克裏孟梭在巴黎擁有完全的控制,分裂這兩個國家幾乎不可能。這兩位政治家認識到歐洲已經無法回到大戰前的狀態。俄國在1914年是法國最重要的盟友,此時已經不復存在。戰後的俄國將是一個破碎、衰弱的國家,很有可能成為德國的附庸,所以,只有把德國打敗,才能避免這個結局。對英、法來說,這場大戰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戰爭。

對魯登道夫來說,這場大戰就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戰爭。12月27日,他再次與德舒倫堡和庫爾開會(這件事展示出魯登道夫的權力之大,他可以不請示兩位王位繼承人而直接與他們的下級德舒倫堡和庫爾討論重要的問題,也不必請示興登堡、德皇、政府官員)。德舒倫堡繼續要求在凡爾登發動進攻,庫爾仍然偏愛佛蘭德斯。魯登道夫未能做出決斷,於是命令前線各集團軍的參謀部制訂所有可能的進攻計劃:進攻之地不僅包括凡爾登、佛蘭德斯、聖康坦、阿拉斯、香巴尼,也包括不可能穿越的斯特拉斯堡西部的孚日山脈。他害怕如果在凡爾登發動進攻,英國則會在佛蘭德斯給予回應,從而逆轉局勢。他同意庫爾的意見,攻擊佛蘭德斯在戰略上最理想。但是,他害怕佛蘭德斯在年初的時候由於泥濘而變得危險。他還是對聖康坦感興趣,對德舒倫堡和庫爾的提議卻不感興趣。庫爾曾在給他發過的一個備忘錄中說,雖然突破聖康坦防線較容易,但是要想擴大戰果必須打敗英軍,同時還必須阻止法軍前來增援。庫爾認為德軍無法滿足如此多的要求。魯登道夫的作戰主任格奧爾格·魏采爾少校(Georg Wetzell)也表達了他對聖康坦的擔憂,他認為選擇聖康坦作為目標太野心勃勃,不如佛蘭德斯和凡爾登。在這類問題上允許公開發表不同意見並非不健康;這反映出魯登道夫在本質上願意聽取他信任的軍事助手的意見(這與他對待文官的意見不同)。他希望在10周或12周後發動進攻,但他至今還未決定發動進攻的地點。這表明他缺少戰略的明確性。

東線傳來新的好消息:聖誕節前,德國和俄國同意30天停火,以便推進和平談判,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利昂·托洛茨基也來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主持談判代表團工作。但是,這個好的趨勢被後方的壞消息抵消了。奧地利削減面包和面粉的定量,引發了1月14日全國性的大罷工。75萬工人走出工廠大門,僅在維也納就有數萬罷工工人,他們不僅要食物,而且要和平。後來,騷亂蔓延至奧匈在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和德國在基爾的海軍基地,政府部門將抗議領袖逮捕,並將他們征召進軍隊。德國人不滿程度之高,持不同政見者組織之廣,可以從一件事上看出。1月27日,工人理事會的執行委員會號召全國大罷工,100萬工人第二天走出工廠大門。大部分罷工者是軍需品生產工人,這讓軍事權威無法容忍。罷工者語言所暴露出的政治傾向性使軍事權威感到不能容忍,甚至感到深深的驚擾。工人理事會受到德國議會中的盟友們的影響,呼籲“迅速進行沒有土地吞並和補償條件的和平,和平的基礎應該是人民的自決”。罷工演化為一周的街頭暴力,有數人被殺,罷工沒有自行平息,而是被軍隊鎮壓。有4萬罷工者、支持者、家屬成員被逮捕。大量的罷工領導者被充軍,並告知被派往前線,具體人數在3500至6000之間。在德國保守派和中間派看來,魯登道夫維護了法律和秩序。這件事增添了魯登道夫的感受,他判斷國內局勢已經不穩定到了有危險的地步,所以必須在城市的暴民變得不可統治、國家的意志被破壞之前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