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4/4頁)

但只要仔細審視一番,我們就可以發現,現代人的上述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而古人的抱怨也僅僅是借口而已。對墨伽拉實施禁運的真正目的是稍稍加大外交壓力,確保曾在琉基姆尼和西波塔兩場海戰中支持科林斯的墨伽拉受到懲罰,從而防止科林斯的盟邦加入沖突。科林斯人要想取勝,就必須說服其他伯羅奔尼撒聯盟國家,尤其是斯巴達,站到他們那邊。在伯羅奔尼撒聯盟的大多數成員國都反對戰爭的時候,墨伽拉出兵援助科林斯,並參加了琉基姆尼和西波塔海戰,這既讓雅典惱怒,也違抗了斯巴達的意願。假以時日,這些國家有可能會與科林斯人聯手,在另一場沖突中對抗雅典;如果有足夠多的盟邦走了這一步,斯巴達人就再也不能袖手旁觀,否則他們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和自身安全就會受到威脅。

這一次,雅典人的行動仍然算得上中間道路。如果他們不采取任何行動,就可能鼓勵墨伽拉和其他國家去幫助科林斯。如果武力進攻墨伽拉,就違背了和約,會促使斯巴達向雅典開戰。相比之下,禁運不會讓墨伽拉屈服,也不會造成嚴重損害。禁運會給大多數墨伽拉人造成一些不便,並對那些通過與雅典及其殖民帝國做生意而發財的人——其中肯定有一些就是統治墨伽拉的寡頭議事會的成員——造成損害。這種懲罰也許能說服墨伽拉,將來不要再來瞎攪和;同時對其他的貿易國發出警告:即便在和平時期,雅典也可以對其施加報復。

但對墨伽拉實施禁運也是有風險的。墨伽拉人肯定會向斯巴達人抱怨,斯巴達人或許會援助他們。不過,斯巴達人也可能拒絕援助他們,因為禁運並沒有違反和約(和約裏不曾提到貿易或經濟關系)。另外,伯裏克利與斯巴達目前的唯一一位國王阿希達穆斯二世有私交(另一位國王普雷斯托阿納克斯於前445年被流放)。伯裏克利知道,阿希達穆斯二世是主和派。伯裏克利希望,斯巴達領導人能夠理解他的和平用意與禁運的有限目標,並幫助其他斯巴達人理解這些。伯裏克利對阿希達穆斯二世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低估了自雅典與克基拉結盟以來的一系列事件在一些斯巴達人胸中激起的怒火。

  1. 埃比達姆諾斯城(Epidamnus),即今天阿爾巴尼亞的城市都拉斯(Durrёs)。羅馬人稱之為狄拉奇烏姆(Dyrrachium),愷撒曾在此大戰龐培。中世紀長期被威尼斯人控制,意大利語稱之為杜拉佐(Durazzo)。 ​​​​​​​​​

  2. 伊利裏亞地區位於今巴爾幹半島西部、亞得裏亞海東岸。大約包括今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黑、黑山和阿爾巴尼亞等地。此時期的伊利裏亞人不屬於希臘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