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4頁)

坐在山坡上開會的雅典人現在面臨著最艱難的抉擇。公民大會的絕大多數辯論都是在一天之內進行的,但關於是否與克基拉結盟的辯論卻持續了很長時間,需要第二次開會。第一天,大家的意見傾向於拒絕與克基拉結盟。我們可以推斷,這一夜也是在激烈的討論中度過的。第二天,出現了一個新計劃:不與克基拉締結完整的攻守同盟(symmachia,希臘通常的聯盟形式),而僅締結防禦性同盟(epimachia),這是希臘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此類同盟關系。富有創新精神的伯裏克利很可能是這個主意的發起人。在整個危機期間,他表現出了影響雅典政策的強大能量。普魯塔克告訴我們,正是伯裏克利“說服人們去援助正在與科林斯人交戰的克基拉人,並與這樣一個擁有海軍的強大島國結盟”(Pericles 29.1)。

修昔底德認為,雅典人投票決定與克基拉結盟,是因為他們相信與伯羅奔尼撒人遲早必有一戰。但是,很多反對與克基拉結盟的人都不會認同這一判斷。他們一定會問,雅典還沒有受到威脅,而且這威脅是否存在也成問題,那麽雅典為什麽要為了克基拉而冒打仗的風險?雅典人的行動說明,他們的政策目標不是備戰,而是通過威懾防止戰爭:在兩條道路(要麽拒絕克基拉人,於是克基拉艦隊有可能落入伯羅奔尼撒人之手;要麽與克基拉締結攻擊性同盟,那麽有可能會引發一場不受歡迎的沖突)之間,雅典人選擇了中間道路。

因此,防禦性同盟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外交手段,目的是促使科林斯人恢復理智。為了盡到新同盟的義務,雅典人派遣了10艘戰船開赴克基拉。如果他們的目的是參戰並打敗科林斯人,他們可以從自己龐大的海軍中輕松抽調200艘戰船。再加上克基拉人的戰船,就足以迫使科林斯人放棄作戰計劃,或者大敗科林斯人、殲滅科林斯艦隊,並徹底消除科林斯可能構成的威脅。因此,雅典人派去的區區10艘戰船是象征意義的,而沒有多少軍事價值,目的是讓世人看到,雅典是在非常認真地威懾科林斯人,阻止它的行動。雅典人挑選客蒙之子拉刻代蒙尼厄斯作為艦隊指揮官之一也絕非偶然,這顯然是要消除斯巴達人的疑心。拉刻代蒙尼厄斯是一位有名的騎兵指揮官,但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有任何海戰經驗。他的名字其實就是“斯巴達”的意思,表明了他父親與伯羅奔尼撒聯盟的主導國家的親密關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雅典10艘戰船的指揮官們接到了這樣的命令:除非科林斯艦隊駛向克基拉島本土或其領地之一,並企圖登陸,否則不得與其交戰。“發布這樣的命令,就是為了不違反和約。”(1.45.3)這種命令對任何海軍指揮官來說都是噩夢,因為在混亂的海戰中,誰能說得準敵人的意圖是什麽?如果謹小慎微、耐心等待,就可能無法及時幹預;若對敵人的佯動做出快速反應,或者誤解敵人的意圖,就可能導致沒有必要的沖突。

用現代語言講,這就是“最低限度威懾”政策。雅典艦隊的出現表明雅典決心阻止海軍力量平衡發生變化;但這支艦隊規模如此之小,說明雅典人並不打算重創或消滅科林斯勢力。如果雅典人的計劃奏效,科林斯人就會開船回家,危機就算解除了。如果科林斯人果真打算交戰,雅典人仍然有希望置身事外。或許克基拉人沒有雅典人的援助也能打敗科林斯,就像在琉基姆尼那樣。一些雅典人還希望“讓克基拉和科林斯互相廝殺、消耗力量,如果雅典將來需要和它們交戰,就會輕松許多”(1.44.2)。不管怎麽樣,雅典人都可以避免沖突。

西波塔戰役

前433年9月,科林斯艦隊與克基拉艦隊終於在西波塔群島交戰。實力薄弱的雅典艦隊(10艘戰船)不足以威懾科林斯人。相信自己的行動在將來某個時間可能造成不愉快後果,以及敵人排山倒海的力量極可能對自己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二者的差別是相當大的。在之前的琉基姆尼戰役中,科林斯的每一個盟邦都出兵援助它;但在西波塔(見地圖8),只有兩個盟邦——厄利斯和墨伽拉——支援科林斯。其他盟邦可能因為科林斯之前的失敗而退縮不前,或者被克基拉與雅典的新聯盟嚇倒。也有可能是斯巴達采取措施,讓它的盟邦不要卷入沖突。科林斯艦隊以150艘戰船(其中90艘是他們自己的,60艘是殖民地和盟邦提供的)攻擊克基拉的110艘戰船,而雅典人暫且在一旁觀望。

但是,眼看克基拉人很快就要潰敗了,雅典人再也不能袖手旁觀。“局勢發展到這種地步,雅典人不得不和科林斯人互相廝殺起來。”(1.49.7)

克基拉和雅典的艦隊開始準備防禦克基拉島時,已經發動了最後總攻的科林斯人卻突然退去了。第二支雅典艦隊突然出現在海平線上。激戰正酣時,科林斯人誤以為這是一支兵力遠勝於自己的龐大艦隊的先遣部分,可以輕松地打垮自己,於是退出了戰鬥。克基拉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