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2/6頁)

雅典使者的發言是故意挑釁,刻意要激怒斯巴達人,促使其違背誓言、開啟戰爭嗎?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它以為獲得和平的唯一辦法是安撫怒火,用一團和氣的方式解釋分歧並做出讓步。但有的時候,阻止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威懾對方,展現己方的力量、自信與決心。這種策略如果能給對方一個體面的台階下,比如為斯巴達人提供仲裁選項,就會特別有效。至少最可靠的同時代親歷者告訴我們,此時雅典人還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想明確地展示自己城市的力量,使那些年紀較長的人記起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並且告訴年紀較輕的人所不知道的東西。雅典人認為,聽了他們的論點後,斯巴達人會傾向於和平,而非戰爭。”(1.72.1)

考慮到斯巴達國王一般對戰爭與和平的決策很有影響力,雅典人的策略似乎特別合理。前432年,斯巴達唯一一位掌權的國王是阿希達穆斯二世,他是伯裏克利的私人朋友,“一個以睿智和審慎聞名的人”(1.79.2),他很快就會表達對武裝沖突的反對。外邦人發言之後,斯巴達人全都離開了會場。盡管公民大會敵視雅典,並自信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打敗雅典,但阿希達穆斯二世不敢苟同。他堅持認為,雅典的實力比斯巴達習慣面對的那種力量要強,而且性質完全不同。雅典是一座有城墻的城市,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是一個海洋帝國,擁有制海權,它能夠打一場斯巴達人聞所未聞的戰爭。阿希達穆斯二世告訴大家,他擔心“這場戰爭會一直打到我們兒女的時代”(1.81.6)。不能簡單地提議接受雅典人的建議。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溫和的替代方案:斯巴達人應當姑且滿足於發表正式的投訴;與此同時,他們應當為談判破裂的局面做準備,準備迎接實際上可能發生的那種類型的戰爭,也就是說,他們應當從蠻族(主要指波斯人)和其他希臘人那裏尋求船只支援。如果雅典人妥協,斯巴達就不采取任何行動。如果雅典人不妥協,那麽兩三年之後,在斯巴達人準備更充分的時候再開戰也不遲。

不足為奇的是,國王的提議遭到了科林斯人、其他怨恨雅典城邦的人以及急於采取行動的斯巴達人的反對。他們相信,要挽救波提狄亞,務必火速行動起來。尤其是科林斯人想要的不是解決糾紛,而是自由行動、一勞永逸地消滅克基拉;他們還想向雅典人復仇,甚至打算消滅雅典帝國,斯巴達的主戰派也同意這個目標。將過去五十年裏的一些事件,如克基拉、波提狄亞和墨伽拉的事件綜合起來考慮,大多數斯巴達人似乎相信科林斯人描述的畫面:雅典人的傲慢令人不堪忍受,他們的實力日益增長,對其他人構成了威脅。

好戰的斯巴達監察官斯提尼拉伊達發出的簡短而直言不諱的回應非常有代表性:

我不理解雅典人的長篇大論。他們自吹自擂,但也不否認,他們損害了我們的盟邦和伯羅奔尼撒的利益……其他人或許有很多金錢、船只和馬匹,但我們擁有優秀的盟友,我們不能把盟友出賣給雅典人。我們也不應當屈服於法庭或言辭的裁判,因為傷害我們的不是言辭。我們應當調動全部力量,快速向敵人復仇。我們受到了極大冤屈,任何人都不要說我們需要時間慢慢斟酌;那些打算傷害我們的人倒是要多花點時間,好好想想。那麽,斯巴達人,用無損於斯巴達榮耀的方式,投票支持戰爭吧!不要讓雅典人發展得更強大,不要背叛你們的盟友!讓我們在諸神佑助下,出征討伐那些傷害我們的人!(1.86.1-5)

監察官聲稱無法判斷辯論中哪一方的呼聲更高,但“希望通過公開表達他們的意見,使斯巴達人更加渴望戰爭”,於是要求分組表決。表決結果是,多數人認為雅典人違背了和約;這實際上是要求開戰的表決。

斯巴達人此時並沒有受到直接威脅,不能指望從戰爭中獲得什麽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也沒有受到任何直接的傷害和挑釁。那麽,他們為什麽決定打一場可能會非常漫長而艱難的戰爭,並且面對的是一個有著獨特優勢的強大敵人?正常情況下非常保守、主張和平的斯巴達多數派(在謹慎而德高望重的阿希達穆斯二世的領導下)被什麽打敗了?修昔底德相信,斯巴達人投票選擇戰爭,不是因為他們被盟邦的論點說服了,“而是因為他們擔心雅典人會變得更加強大,因為他們看到,希臘的大部分已經落在了雅典人手裏”(1.88)。他對戰爭起因的一般解釋是:“我認為,戰爭真正的起因——不過很少被人提及——是雅典人實力的壯大,這讓斯巴達人心生恐懼,迫使他們選擇戰爭。”(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