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雅典登場(前433〜前432年)

前433年9月,雅典公民大會在普尼克斯山召開,聽取克基拉和科林斯雙方使者的申訴。在公民大會上,各方的觀點都得到了表達、聆聽和討論。不管發生怎樣的戰爭,將要參戰的就是這些雅典公民,如今他們對局勢做了辯論,並通過投票來決定國家的策略。

克基拉人面臨一個艱巨任務。他們和雅典之前不曾有過友誼,而且雅典在此次爭端中沒有任何利益糾葛。雅典憑什麽與克基拉結盟呢?如果與克基拉結盟,雅典就至少需要與科林斯交戰,還可能與整個伯羅奔尼撒聯盟交惡。克基拉人爭辯說,他們的事業是正義的,他們提議的與雅典結盟也是合法的,因為《三十年和約》明確允許雅典與中立國結盟。但和大多數人一樣,雅典人更關心安全和利益問題。克基拉人在這些方面也打算滿足他們:“我們的海軍力量僅次於你們。”(1.33.1-2)換句話說,這支力量可以與雅典海軍聯合,鞏固雅典人的勢力範圍。

但是,克基拉人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是恐懼。他們辯稱,雅典人需要與克基拉人結盟,因為此時雅典和斯巴達聯盟之間的戰爭看起來已經不可避免了:“斯巴達人害怕你們,所以渴望戰爭;而科林斯人對斯巴達有很大影響力,所以是你們的敵人。”(1.33.3)因此,出於最務實的考慮,雅典應當接受克基拉為盟友:“希臘有三支值得一提的艦隊,你們的、我們的和科林斯的。”“如果科林斯先控制了我們的艦隊,那麽兩支艦隊就合二為一了,你們就將不得不同時與克基拉艦隊和伯羅奔尼撒艦隊作戰;如果你們接受我們,你我雙方的艦隊就可以聯合起來對付他們。”(1.36.3)

科林斯發言人的任務越來越困難了。畢竟科林斯侵略了埃比達姆諾斯,並且拒絕了每一項和平提議,甚至不肯聽從自己盟邦的意見。他們最有利的論據是質疑雅典與克基拉結盟的合法性。從技術上講,《三十年和約》確實允許締結這樣的聯盟,因為克基拉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但科林斯人辯稱,這樣的聯盟違背了和約的精神,也違背常識:“盡管和約裏說,任何一個中立國可以自願加入任一陣營,但此條款的本意不是允許中立國為了傷害其中一方而加入另一方。”(1.40.2)當年參加和約談判或者宣誓批準和約的人絕不會允許一個與斯巴達聯盟交戰的中立國與雅典結盟。科林斯人以一個簡單的威脅強調了這項原則:“如果你們與他們聯手,那麽我們在對他們復仇時,就必須將你們也視為敵人。”(1.40.3)

科林斯人駁斥克基拉人關於戰爭不可避免的說法。他們還提醒雅典人,科林斯過去可是幫過雅典的忙,尤其在薩摩斯叛亂期間,是他們勸說斯巴達和伯羅奔尼撒聯盟不要乘人之危地攻擊雅典。科林斯人相信,在薩摩斯叛亂期間,他們已經確認了兩大聯盟關系的關鍵準則,這也是維護和平的關鍵原則:任何一方不得幹涉另外一方的勢力範圍。“請不要與克基拉人結盟反對我們的意願,也不要幫助他們作惡。按照我們的請求行事,才是恰當的行為,也最符合你們自己的利益。”(1.43.3-4)

但科林斯人的論點不是很有說服力。克基拉不是科林斯的盟邦,而薩摩斯島是雅典的盟邦,這兩件事情不能簡單地類比。對和約的最寬泛闡釋也不會禁止雅典人援助一個遭到科林斯攻擊的中立國。雅典若接受克基拉的結盟建議,是完全合法的。但在更深層次上,科林斯人是正確的:如果兩大聯盟都去幫助互相交戰的中立國,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

雅典人自前445年以來的一舉一動,以及在整個危機期間的表現都明確地證明,他們希望避免戰爭。但是,克基拉給他們出了一個獨特的難題。如果克基拉被打敗,它的艦隊落入伯羅奔尼撒聯盟手中,那麽就會出現一支足夠強大、有能力挑戰雅典海上霸權的伯羅奔尼撒艦隊。而雅典及其殖民帝國的力量、繁榮,乃至生存,都依賴於海上霸權。盡管雅典人面臨如此巨大的威脅——幾乎是一夜之間,力量平衡就可能發生致命的變化——但科林斯人似乎確信,雅典一定會拒絕與克基拉結盟,或許甚至會與科林斯聯手對付克基拉(科林斯人厚著臉皮向雅典提出了這個建議)。科林斯人為什麽犯下如此大錯?對他們來說,克基拉僅僅是個地區事務。科林斯人追逐著自己的狹隘利益,並且長期被一個小國(克基拉)羞辱,因而怒火中燒,所以低估了自己的行動對整個國際體系力量平衡的影響。科林斯人沒有努力去確認在他們攻打克基拉的時候,雅典人會不會袖手旁觀。他們對危險置若罔聞,一頭猛沖上去,寄希望於時事會朝著對他們有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