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第3/4頁)

雅典人在此次失敗後比西西裏島災難之後更加驚慌失措。他們囊中羞澀,船只不多,並且喪失了通往城墻之外阿提卡的道路,一直作為被占領土替代品的優卑亞島也丟失了。城市內部分歧嚴重,隨時可能被內奸出賣。內戰一觸即發,薩摩斯島的雅典艦隊可能進攻城市。民眾最害怕的是,伯羅奔尼撒人會回來進攻比雷埃夫斯,那裏缺少足夠強大的艦隊的保護。修昔底德相信,斯巴達人可以封鎖或攻打比雷埃夫斯港,促使薩摩斯島的雅典艦隊回來救援親屬和城市,於是從赫勒斯滂海峽到優卑亞島的所有附庸國就會全都丟失。按照他的說法,斯巴達人是“所有民族中雅典人打起來最方便的一個”(8.96.5),因為斯巴達人此次和之前許多次一樣,白白喪失了良機。

不過後來的事件表明,即便伯羅奔尼撒人這一次更大膽地行動,也未必有好果子吃。斯巴達攻擊的威脅並沒有在雅典城引發內戰,而是導致了“四百人”的垮台和雅典在溫和派的領導下團結起來;斯巴達若是發動了進攻,恐怕只會加快這個進程。在外部,斯巴達人若是封鎖或攻打比雷埃夫斯,一定會招致薩摩斯島雅典艦隊的進攻,那麽阿吉山德裏達斯麾下數量較少的艦隊很可能會被殲滅,進而讓雅典的附庸國不敢叛變。結果必然是在色拉西布洛斯等溫和派的指揮下,雅典艦隊合兵一處;雅典則由塞拉門尼斯和阿裏斯托克拉特斯等溫和派領導。新統一的雅典之後便可以尋求與伯羅奔尼撒艦隊決戰,並大有希望擊敗敵人、收復失地。因此,斯巴達人有理由不去冒險攻擊雅典的港口。

“四百人”垮台

雅典人當然不知道前景究竟如何,於是采取了必要的行動來自衛。他們為20艘戰船配備了人員,以便盡可能地保衛港口;然後在普尼克斯山上開會,這是民主制下召開公民大會的常規地點。這傳達了一個明確的訊息,即寡頭統治已經結束了。他們正式罷免了“四百人”,“將國家大事交給‘五千人’”(8.97.1),並禁止向任何公職人員發放薪水。

這實際上是批準了溫和派的計劃,因為艦隊主力(槳手主要是下層階級的人)仍在薩摩斯島,參會的大部分人是重步兵階級,他們投票贊同這個舉措,並對此感到十分滿意。有些人認可這樣的政體,也有些人認為它是恢復完全民主制的一個步驟,因此對其表示支持。溫和派領導人的警覺和勇敢挽救了城市,使之免遭出賣和內戰,並阻止了倒向寡頭統治的運動。塞拉門尼斯和阿裏斯托克拉特斯憑借在此次危機中的行動,或許比薩摩斯島上那位魅力十足的變節者更有資格享受這樣的贊譽:他們“對國家的價值超過其他任何人”(8.86.4)。

“五千人”政體

新政權統治下,在公民大會投票、擔任陪審員和擔任公職的權力僅限於重步兵階層及以上的人享有。權力中心由“四百人”議事會變為公民大會,但這個大會實際上有多大呢?“五千人”實際上只具有象征意義,不是具體的數字,因為它包括了所有能夠自費配備重步兵武器裝備或在騎兵部隊服役的人。前411年9月,這個數字可能高達一萬人。

另外還有一個議事會,大約有五百名成員,他們可能是由選舉產生的,而不是被任命的,其權力比舊時民主制議事會要大。在其他方面,新政體似乎和舊時的民主制一模一樣。法庭系統似乎仍然按照傳統方式運作,盡管現在的陪審團不包括下層階級成員。總的來講,除了階級限制之外,“五千人”政府與之前的民主制非常相似。

最後,“五千人”政府維持了不到十個月,就和平地被完全民主制取代,因為“人民迅速從‘五千人’手裏奪走了國家控制權”(Aristotle,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 34.1)。雖然“五千人”政體的延續時間不長,但修昔底德將其描述為“精英的少數與廣大群眾的溫和混合”(8.97.2),並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好的雅典政府。亞裏士多德指出,雅典人“當時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為戰爭還在繼續,國家被那些手執兵器的人掌控”(Consi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 33.2)。

新政體的主要缺陷是它拒絕賦予下層階級(他們是艦隊的主力)常規的公民權利,而在以海戰為主要形式的戰爭時期,這樣的舉措必然使政府遭到強有力的挑戰。要想成功,新近掌握政權的溫和派必須將城內的重步兵、騎兵和更重要的薩摩斯島艦隊團結起來;一旦他們這樣做了,槳手堅持要求恢復其完整公民權利就只是個時間問題。因此,溫和派面對著一個兩難處境:他們的未來和城邦的未來均取決於各階層的團結,而這種團結必然使他們贊許的政體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