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篇 秘轎案 第七章 乾(第3/7頁)

楊戩十二歲那年,同班的一個小黃門因識得文字,被邇英閣墨監選去做小墨侍。朱瓚見那個小黃門升進,氣恨不過,從禦藥院裏偷了些藥,強逼姚辛第二天給那小黃門投到飯碗裏。那小黃門吃了那飯,肚子頓時燒痛起來,一眼瞅見姚辛神色不對,便知自己被下了毒,正巧旁邊案子上有把剁肉刀,他便抓起刀去砍姚辛。姚辛被砍死前,大聲說出朱瓚,那小黃門又去砍傷了朱瓚。那墨監見小黃門被毒死,出了院門,正巧聽見楊戩在角落裏背誦《孝經》,便將楊戩帶去做了墨侍。

朱瓚被砍成重傷,因年紀小,未被處斬,攆逐到瑤華宮清掃茅廁。那瑤華宮在皇城外,是貶逐後妃之地,如今哲宗皇帝的孟皇後仍廢居在那裏。了因禪師尋到朱瓚,從朱瓚口中得知,當年朱瓚偷的是巴豆,想讓那小黃門腹瀉,捉弄他一回,並未想毒死他。不知為何,姚辛竟換作了半夏。半夏能令人變啞,重者致死。可姚辛只在廚房做雜活兒,從未去過禦藥院,更偷不到毒藥。此外,那天飯前,姚辛本在剁肉,楊戩過去幫他,姚辛便去做其他活計。肉剁好後,送進了廚房,刀卻留在了木案上。

了因禪師在冊子上記道:楊戩生於草藥之家,自幼識得各般藥材。入宮又於禦藥院當差,極易盜得半夏。姚辛與楊戩交好,下藥之事,楊戩事先知否?留刀於案,誦《孝經》於院外,巧合乎?十二歲少年,能有此心機?

楊戩到了邇英閣做墨侍,三年後,那墨監自盡身亡。楊戩替了他的職任,升作墨監。

了因禪師尋到那墨監宮中一位老友。那老內侍已經年過七十,在宮外延慶觀中寄居養老。說起當年墨監之死,那老內侍講起一件舊事。當年神宗皇帝病重,立繼之事爭議不決。神宗同母弟吳王趙顥素有才學威望,諸位重臣皆欲推舉他繼承皇位。趙顥也屢次進宮探視神宗病情,高太後覺察其用心,下令禁止趙顥進宮。趙顥為打探內情,便設法買通了那墨監,為其傳遞消息。那墨監出入不便,便尋見這老友,替他傳信。兩人商議好,墨監將密信藏在花園假山石洞內,洞口插一片竹葉為號。他這好友傳遞了許多次,然而最後一次去時,洞口雖插了竹葉,卻不見有信。接著,那墨監便自盡身亡。

了因禪師在其後記道:墨監自盡,應緣於密信,定有人竊取威逼於他。此人可是楊戩?

楊戩升任墨監後,神宗皇帝旋即駕崩,哲宗繼位。哲宗那時年僅九歲,被皇祖母高太後嚴教,日日在邇英閣聽館閣大臣講書。他因厭煩走神,打碎了一只禦硯。楊戩當時正在一旁侍立,哲宗皇帝便將錯歸罪於他,楊戩因此被罰逐到南班凈司。楊戩患有哮症,每日傾倒搬運糞水,其苦可知。

凈司分為南、北二班,但都住在西華門內角上一座院落中。北班一向輕視南班,二班之間時有沖突。兩年後,北班凈司發生一樁禍事。北班因屬內苑,多是皇帝後妃寢院,馬桶傾倒過後,得用凈水沖洗一道。禍事便出在這凈水上。運送糞水,三人分作一撥,兩人推車,一人傾倒。那時正是冬天,天亮得晚,北班凈司其中一撥,用水沖過馬桶,各院宮女提進去後發覺手有些癢痛,就著燈光一瞧,馬桶盡都被染紅。此事自然非同小可,內府立即率人到凈司院子裏查辦。那三人全都跪地喊冤,班頭說一定是南班之人嫁禍。南班人立即被盡數叫來盤問,其中獨缺了一個小黃門,名叫鄧六。最後在後院井中找見其屍首,被斷定為畏罪自殺。北班人雖免了罪,卻被逐出皇宮,發配到牢城營。南班之人,細選了一些轉入內苑,楊戩便在其中。

了因禪師尋到楊戩當年凈司的一個夥伴,已年過六旬,出宮回鄉。他和楊戩、鄧六同在一撥。禍事發生前一晚,他記得鄧六和楊戩半夜先後都出去凈手。第二天內府來追查時,鄧六和楊戩皆不見人,後來楊戩出現於屋角。

了因禪師記了一句疑問:莫非又是楊戩所為?

楊戩去了內苑,因送糞水到後苑花圃,遇見一位老花匠。老花匠見他懂得用糞施肥,便請求圃監將楊戩轉撥到花圃,做了他的徒弟。

幾年後,花圃又發生一樁禍事。那老花匠年年為高太後壽誕培植一株綠牡丹,那年到了太後壽日,圃監清早先查看過那綠牡丹,等太後身邊內侍來搬取時,卻發覺那株牡丹竟被人割斷。花匠一時慌怒,去責問圃監,兩人爭執起來。圃監憤惱至極,將花匠一把推倒,撞死在了石階上。圃監因此被判徒刑,發配至陜西。幸而楊戩學種了一株綠牡丹,因此被升拔為圃監。

了因禪師不憚路途遙遠,去陜西尋見了那圃監。圃監說:自己當年的確有些嫉妒那花匠得高太後恩寵,因此時時有意為難,但絕無膽量去割太後牡丹。他那日氣惱,是由於另一樁事。那時高太後垂簾聽政,重用舊黨司馬光,貶了新法派宰相蔡確。蔡確出自安州,遊覽車蓋亭,寫下十首絕句。舊黨之人捏造其詩深懷怨怒、詆毀太後。蔡確因此又被貶往嶺南,不久便患病身亡。那圃監是安州人,車蓋亭是安州最負盛名之景,因魏文帝“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詩句得名,相傳李白常在此下棋。他將蔡確那十首詩抄在一頁紙上,夾在一本佛經裏,無人時偷偷吟詠一回,以解思鄉之苦。那天,他到處尋不見那張詩紙,卻發現那本佛經上留了個泥手印。他頓時想到那花匠常日用手扒泥,難得洗手。正在那時,花匠奔進來責問牡丹被割之事,兩怒交集,他才失手打死了花匠。事後,他才想起來,那花匠一字都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