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武士彟之死(第4/12頁)

“皇後娘娘!”

又一聲呼喊驚破李世民的思緒,猛然回頭,長孫皇後晃悠悠暈倒在宮女懷中。在他心中愛妻比父親重要得多,見此情形連捷報都扔了,奔上去抱住皇後雙肩:“怎麽了?”諸皇子全慌了,連滾帶爬過來,尤其長孫後親生的太子、李泰、李治更是焦急。李承乾與李泰一左一右攙住母親,李治年方八歲,抱住皇後的腰,眼淚都出來了:“娘親,你醒醒!別嚇孩兒!”宮女亂作一團,端水的端水,傳太醫的傳太醫。

長孫後悠悠醒轉,緩了口氣,先摸李治的小臉:“雉奴,娘親沒事,就是有點兒累……”為兒子擦去眼淚,這才擡眼看丈夫,“妾身小疾不足掛齒,太上皇喪儀要緊。”

李世民立刻吩咐宦官:“上皇晏駕,大安宮癘氣太重,速備乘輿,朕要送皇後回宮……”“別!”長孫後微擡素手,輕輕摁在丈夫唇上,“妾身不過後宮一婦人,上皇喪禮乃國之大事,陛下當在此盡孝,豈可因婦人小疾而廢禮法?臣妾並無大礙,就在偏殿小憩,天明再過來陪陛下。家翁之喪不可無媳,國之大喪更不可無後啊。”

李世民見她眼窩深陷、唇色如紙,情知絕非小疾這麽簡單,卻只得無奈點頭——皇後之言有理。大喪關乎皇家顏面,外間對他父子的議論夠多了,這會兒他就是裝也要裝得像個孝順兒子!

承乾、李泰欲送母親去偏殿,長孫後嚴詞拒絕:“你們留下,好好侍奉你父皇。”只喚了兩個宮女攙她走。

李世民父子眼望她單薄的身軀晃悠悠走遠,心下甚是牽掛,卻也無可奈何。太子愣了片刻,才想起該安排喪事,卻見弟弟李泰早搶先一步分發孝袍、撫慰群妃。李恪、李佑、李貞等也老老實實跪下,陪幾個小叔叔哭,其實連他們父皇都沒掉淚,他們對祖父的感情更淡,哪哭得出來?唯獨李治拉著母親裙角死活不松開,長孫後也拿這孩子沒辦法,只好帶他一起離開。

二、傳奇人生

貞觀九年五月,李淵駕崩於大安宮,終年七十一歲,謚號大武,廟號高祖,葬於獻陵。他在宮中深居十年,雖有太上皇之名,但是對大唐政壇而言已沒有分量,他的死恰如一片枯葉輕輕飄落水中,並未掀起半分漣漪。李世民並沒感到多悲痛,不過像是被針輕輕刺一下,傷痛一瞬即逝,繼而又將注意力轉移到吐谷渾戰事和皇後病情上。

西征勝利的消息接連傳來,繼曼頭山之戰,唐軍連戰連捷,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逃入沙漠,被部下砍了腦袋向唐軍投降,歡呼掩蓋了太上皇駕崩的噩耗。

可遠在長江之畔的荊州,有個人卻因李淵之死悲泣嘔血,那便是時任荊州都督的應國公武士彟。

深秋的江陵依舊驕陽似火,滾滾長江映射著金色光芒,漫山遍野的桂花招搖怒放,揮灑著凋謝前的最後一抹絢麗;秋蟬的鳴叫聲越發響亮,那是迎接死亡的樂章。武士彟神情委頓,仰臥在病榻上,粥不能進藥不能下,儼然彌留之際。妻子楊氏和三個女兒都守在榻邊,他卻不發一語,雙眼迷離望著窗外,似乎在回溯自己一生。固然他不算一代名臣,也沒有足以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但他從並州文水縣一介草民變成大唐的公爵,此等際遇古今罕有。

武士彟的父親武華是家族的異類,自幼不喜耕稼,立志改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奮發讀書躋身仕宦。但前途並不似他夢想的那麽光明,雖說數十年間三易朝代,國之權柄卻始終掌在關隴士族手中。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後裔稱帝稱王,連關東的名門望族都難坐上高位,何況寒門小戶?武華摸爬滾打半輩子,最終也只是洛陽的一個吏員,連小人物都算不上。幾番努力盡皆失敗,武華回到家鄉,在失意中病逝,只留下幾間矮房以及村北的一片山林——這是他畢生積蓄換來的產業,算是給兒孫留下一線希望。

武華膝下四子,武士彟最小,因父親在外闖蕩,兄弟們相互扶持感情深厚。父親臨終留下一小片林產,他們決心憑此致富,於是兄弟分工:大哥武士稜(léng)培植林木,老三武士逸砍伐運輸,武士彟生就一張巧嘴和一副和善面孔,因而遊走四方販賣木材;唯獨老二武士讓樸實平庸,看守田業。或許是武華冥冥中保佑,數年辛勤回報頗豐,生意越做越大,武家名下林產也越來越多,後來竟成了並州最知名的木材商。

當時主管東都工程的是兩位宰相,尚書令楊素與納言楊達。楊達雖是宗親,但知書達理平易近人,堪稱謙謙君子。楊素卻大不相同,此人文武雙全才智超群,卻生性傲慢貪得無厭,饒是武士彟與官家打交道一向小心謹慎,卻也不知不覺得罪了這個大人物,總之他被士兵揮鞭趕出了洛陽,狼狽逃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