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換太子,根除隱患(第6/12頁)

二.家宴反目

永徽七年正月辛未(公元656年2月6日)李治祭告天地宗廟,正式下詔廢皇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今陜西漢中)刺史,改立代王李弘為太子:

洊雷揚祉,承祧之道爰著;重離闡曜,守器之方斯存。故能撫寧軍國,永保邦家,詳覽瑤圖,緬瞻遐冊,繼業垂統,鹹率茲典。代王弘,道居嫡允,天縱英姿。品質沖華,神鑒昭遠。恭謙表志,仁孝居心,夙彰睿哲之風,早通《詩》《書》之業。朕以虛薄,方啟無疆之祚,永傳不朽之基。取則前王,思隆正緒,宜升上嗣,養德東宮,可立為皇太子。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李治與媚娘的夙願終於實現,為了讓天下人都分享他們的喜悅,李治宣布大赦,所有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嗣提勛一等,向全天下八十歲以上的老者賜粟帛,皇宮大宴三日,在大慈恩寺設齋供奉五千僧眾;並下令在李泰的魏王府舊址建一座寺廟,名曰西明寺,為太子祈福。最後李治又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廢永徽年號,改元顯慶。

大唐建立以來,高祖武德、太宗貞觀,一個皇帝終身只使用一個年號,還沒有在位期間改元的先例。李治此舉無異於向天下人宣布,大唐王朝已不再需要先帝李世民的余暉,他要開創一個新時代,一個只屬於他李治的時代!

李弘年僅五歲,李治和武媚對他的期望卻很高,安排了許多輔佐之臣在他身邊。命於志寧兼太子太傅,韓瑗、來濟、許敬宗兼太子詹事,李義府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兼檢校太子左庶子,高智周、張大素、楊弘武等飽學之士為太子舍人,郭瑜、韋季方、史元道等青年才俊擔任太子洗馬,一時間東宮人才濟濟。

可憐原太子李忠降為梁王,前往梁州擔任刺史。這個職位說是給他的安慰,其實是打發他離京,消解舊日東宮勢力。李忠悲切而去,臨行前想辭別生母劉氏都未能如願,只帶著幾名宦官婢女,淒淒慘慘離開長安。除了曾擔任東宮左庶子的李安仁灑淚而別,其他僚屬掾吏躲的躲、藏的藏,竟不敢來送行,世態炎涼令人感慨。

新人笑掩去舊人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沾媚娘母子的光,日漸式微的武氏家族再度興旺。不但皇後之母楊貞被封為一品代國夫人,逝世二十年的皇後之父武士彠也被追贈為司徒、晉封周國公,賜謚號“忠孝”。媚娘的一幹兄弟、堂兄弟也得享天恩,武元慶、武元爽、武惟良、武志元、武仁範等原本是州縣小官,現在都成了皇親國戚,驟然晉升為四五品的高官;就連攀妹裙帶而登龍榻的寡婦武順也受封三品韓國夫人,當真是闔門執笏、舉族簪纓。

更幸運的是,李治又特加恩惠,賜給武家一套宅院,坐落在京城西北臨近皇宮的休祥坊。當年武士彠輔佐李淵舉兵,也曾得到長安宅邸,但隨著武家沒落出手變賣;如今憑武媚、李弘母子又得到一座宅子,不但占地更大,而且距離皇宮不過咫尺,實是莫大榮寵。香車金絡,騏驥驊騮,齊集綺窗朱戶;蘭膏明燭,華燈初上,映耀金扉畫堂。

武氏之人攜家帶口來到京師,齊聚在嶄新的周國公府,慶賀今日恩榮。錦衣繡裙、滿頭珠翠的楊夫人端坐正堂,環顧緋袍加身的武家子侄,臉上洋溢著傲然的笑容——自丈夫亡故,求天不應叫地不靈,二十年含辛茹苦鬢發蒙塵,托女兒之福再享富貴,誰說養女不如男?更值得誇口的是,當年她母女受武家子侄冷遇苛待,今朝時來運轉,這幫不肖子反而要仰她母女之鼻息。人逢喜事精神爽,年近耄耋的楊夫人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十歲,腰板挺得筆直,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在彩燭明燈的照耀下,滿頭白發都閃爍著金燦燦的光芒。

昔日高高在上之人如今臣服腳下,世間快意之事無過於此,反之則無比郁悶。武家子侄望著趾高氣揚的楊夫人,回想當初對她老人家的不敬、對當今皇後娘娘的慢待,都不禁羞赧。尤其武士彠前房之子武元慶、武元爽,以及媚娘伯父武士讓之子武惟良,他們幾個對楊氏母女尤其不好,現在卻都沾了人家的光,武元慶升任宗正少卿、武元爽為少府少監、武惟良為衛尉少卿,皆是從四品之職,又都是不用擔太大責任的九寺副職。無恩於人妄得富貴,難免惴惴,有心說幾句感恩之言,偏偏放不下面子,可又不敢得罪楊夫人,況且得人家好處不能不承情,唯有拱肩縮背尷尬賠笑,滋味甚是難受。

大人能夠矜持,孩子卻掩飾不住心情。武元慶的長子武審思已過舞象之年,倒還罷了;次子武再思、三子武三思,還有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這幾個孩子年紀都還小,也沒見過多少世面,一入長安已是眼花繚亂,這會兒又見滿桌都是從所未見的珍饈美味、精細果子,早管不住肚裏的饞蟲,伸手便要抓來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