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戰河南:“克隆”山東戰事(第4/7頁)

有時甚至一場戰役結束了,你都不一定能真正看見敵人是誰?蒙古鐵騎來去如風,大多時候灑下死神便無影無蹤,當你正慶幸死裏逃生之即,天空興許又落下了無數死亡!

所以,中原人在對付遊牧民族騎兵方面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修萬裏長城是苦心琢磨出來的結果;戰國甚至漢代還在流行的兵車戰陣也是;甚至發明了拐子馬、鹿角、釘板等防禦工事,但收效甚微,最終才確定了一點:最有效的防禦方式莫過騎兵對騎兵。

甚至在重機槍等自動火器主導了戰場之後,騎兵也並未由於傷亡驟增而退出戰爭舞台,其突然性與集體沖鋒的威懾力仍然令步兵射手們膽寒,一直到機械化的裝甲戰車問世之後,騎兵才真正算是到了“無用武之地”,從此威風不再。——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現在,明軍副將常遇春就被推上了這個死亡遊樂場!

這個前鋒是常遇春自己爭來的,看來這位“戰爭狂人”並沒有聽從朱元璋的苦心告誡,對沖上前沿與敵方的士兵拼命樂此不疲;與己方的“小校”“爭功”依然興趣極大。

在常遇春看來,騎兵也好,步兵也罷,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不是馬刀,不是戰馬,也不是強弩大弓,而是一點:士氣!

讓對手品到失敗苦酸還不容易?摧毀他們的士氣!讓自己的士兵嘗到勝利滋味還不容易?鼓起他們的士氣!

一句話:決定戰場勝負的是士氣!

而決定敵我雙方士氣漲消的人就是前鋒主將,而且是第一個沖入敵群的前軍主將。

在絕大多數的戰例中,“弟兄們,跟我上!”與“弟兄們,給我上!”這兩句代表將領的兩種作戰態度,將深刻地影響了戰爭走勢。這個道理,後世屢試不爽。

前面就是塔兒灣!

常遇春並非不了解地形對己不利,從洛水能夠一次性登岸的部隊並不多,尤其是騎兵,從不是港塢的戰船上被驅趕到淺灘中,對於任何騎手都是一次極大的考驗。

尤其面對的是敵人設防的淺灘,一旦被對方擊於半渡,極有可能鬧個灰頭土臉撤回到戰船中。

更不幸的是:敵人也知道這一點,脫目帖木兒既然號稱蒙古名將,怎會連這點最基本的用兵常識也不明白?

最最可悲的事情出現了:脫目帖木兒還就是因為過於洞察戰勢了,所以才一本正經地將五萬大軍列陣在了洛水北岸,就等著明軍能夠登陸一定數量的士兵之後,然後再開始那輕松的殺戮!

對於常遇春來說,最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的部隊爭取到盡量更多的登陸時間,在以逸待勞的蒙古鐵騎大陣之前陸續登岸,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脫目帖木兒的自信與貪功幫了常遇春的大忙!

脫目帖木兒目光如鷹隼,緊緊盯住慌亂登岸的明軍,胸有成竹地默默計算著登陸列隊的明軍數量,太少了對於明軍來說算不上受挫,最好能送上門來幾萬人頭,這樣河南府路也就可以安靜一陣子了。

至於阻擊於河岸不讓明軍登陸?脫目帖木兒壓根就沒有這個念頭!將自己寶貴的戰士生命處於敵軍艦船弓弩射程之內?這不應該是一個名將所為。

更不用說,既然是戰艦,船頭必然裝備了騎兵最忌憚的火炮,將自己的鐵騎送到敵軍的炮口面前?那更不是名將所為。

再插一句:元明相交時期,最原始的火藥銅、鐵炮已經問世,並且在用於防守關隘、城池、尤其是水戰方面大顯威力,但陸地野戰中人們還是不大喜歡使用這種笨重兵器。話說你炮架還沒有準備停當,人家的騎兵沖到了跟前,那時怎麽辦?大炮就此送人了?

所以,脫目帖木兒於戰陣之中耐心等待,等待著對面笨拙列隊的明軍:動作也太慢了!人數不過數千,還不夠五萬鐵騎一個強弩齊射能導致的傷亡,過把殺人癮看來也是不大容易,需要足夠的耐心!

23

突然,令蒙古鐵騎所有人甚為迷惑的事情出現了:對方尚未規矩列陣的騎兵中間,竟然沖出一騎,單人獨馬直奔自己的騎兵大陣而來!來幹嘛?看那兇狠恨的樣子,不像是臨陣倒戈,要說是來拼命?這算什麽?來送命還差不多!

脫目帖木兒疑惑之間,敵騎已經沖到軍陣不遠,讓弓弩兵給他一個齊射?不值當的,就算把來人變成了刺猬又能如何?還是出動幾人把這愣小子生擒活捉為好,即便被迫亂刀砍死這家夥,也勝似提前展示自己強弩的威力。

不過,脫目帖木兒還是殺雞祭出了牛刀:令旗揮動,派出了自己的中軍親衛二十人,個個手執長槊,把他穿成個馬蜂窩吧!

來騎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獨騎沖陣,也並非就是有意送死,或者是過於輕視敵軍,換位思考:自己若是敵軍主將會如何處理眼前局面?最大可能就是出動一騎格鬥與戰陣之前,這邊的單騎格鬥不結束,敵軍陣勢就不可能發動攻擊,也就是說:自己能與敵騎纏鬥多長時間,戰船上的主將徐達就能有多長時間多送些部隊登岸。